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具身認知理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重慶市北碚區(qū)狀元小學 張靜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5-03-03   點擊:

  摘要: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大腦、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一理論,創(chuàng)設有利于教學活動的環(huán)境,拓展學生在課堂上身體活動的空間,在提升課堂參與度的同時,確保身體體驗的充分性。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身體體驗,通過聽覺、視覺、運動覺、知覺感知音樂,促進自身認知的發(fā)展。

  關鍵詞:具身認知:音樂欣賞;身體體驗

  具身認知是心理學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有賴于身體的各種體驗,這些體驗源自于身體的多種感官能力,通過內化過程促進認知的形成。這與目前音樂教學重視藝術體驗的理念高度契合。

  具身化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的體驗,而音樂欣賞也是人的一種多層面的心理體驗活動。欣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積極調動自己的各項機能,對構成音樂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而綜合的體驗。它不僅僅是對外在聽覺感官的一種刺激,更是一種音樂對內心情感深刻體驗的真實把握。比如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音樂的不同要素會給予學生不同的心理反應,當聽到歡快的音樂時學生會產生愉快的情緒,甚至會隨樂而動。反之,當聽到悲傷的音樂時學生會產生難過或傷感的情緒。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huán)境,它們構成了一體的系統(tǒng),它強調身體、大腦、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在音樂課堂的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親身體驗來感知音樂本體中的音樂元素,從而促進認知的發(fā)展和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在音樂活動中,環(huán)境、身體、大腦是緊密相連的。筆者認為,在音樂活動中,環(huán)境是指教學環(huán)境;身體即身體體驗;大腦則指音樂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身體處于起溝通橋梁作用的核心地位,環(huán)境給身體提供音樂感知條件,身體將這種音樂感知內化并逐步形成音樂思維能力。音樂思維能力的提升能轉化成音樂經驗,而音樂經驗的累積能讓身體體驗和身體表現更具音樂性。以下是筆者嘗試運用具身認知理論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的探索。

  一、造境助力多參與

  具身認知理論在小學音樂欣賞課堂中的運用,需要提供一個有助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環(huán)境”。首先要考慮“環(huán)境”與教學內容、音樂活動之間的聯系,其次要確保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中的參與度,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全身心參與到課堂音樂活動之中,為之后身體的充分體驗做好準備。這里的“環(huán)境”特指教學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在音樂課堂上所要營造的環(huán)境。

  1.空間利用

  教學中活動空間的不足,會影響身體的體驗。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的音樂課堂可以根據班級人數情況、教學內容等進行座位調整,以求達到對教室空間最大限度的利用。如,將座位調整成圓形、馬蹄形、二矩形、四矩形等狀態(tài)。座位編排有利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更好地進行身體體驗。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利用校內場館、操場、草坪等空間進行教學??臻g的有效利用能提升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更為自由地支配自己身體的同時,獲得更具實效性的身體體驗。

  2.情境營造

  生動具象的場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具身認知理論中提到的“環(huán)境”還包括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圖片、音響、聲效、故事、影像、語言等素材,積極地創(chuàng)設與課程內容相符的情境,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在情境中“動”的主動性,為身體體驗提供最優(yōu)的環(huán)境條件。

  二、身動激活多感官

  音樂學習需要多感官參與其中,多感官包含聽覺、視覺、運動覺、知覺等。具身認知理論中提到的“身體”,處于音樂學習的核心部分,身體是各感官的“調控中心”。身體的體驗能激活學生多感官參與音樂學習,催生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使學生能更加積極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在身體的“動”中體驗、感知、表現音樂。

  當學生以身體參與音樂體驗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個體充分享有自由的音樂探索權利,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讓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以體驗的方式來學習音樂,有助于學生在親身實踐、個體感受中提高對音樂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最終獲得審美享受。

  1.聽覺上的無意識感知

  “聽”伴隨整個音樂實踐活動過程,身體根據“聽””到的內容做出反應。一般在初聽階段,學生的身體體驗是來自聽覺的一種無意識的感知。如,在《加伏特舞曲》這一課的教學中,初聽樂曲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站位,自由“流動”,教師沒有強制學生應該怎么走、走哪兒,只是提出要求:不碰撞同伴。關注音樂,音樂就成為主導,學生只在這一空間內,運用身體對音樂進行初步感知。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是輕松的、自然的、興趣濃厚的,也是主動積極的。

  2.視聽結合的有意識體驗

  無意識的感知并不能幫助學生從音樂的角度來深入品賞作品,在無意識感知后,通常還會采用一些策略來引導學生從音樂的角度用身體來體驗感知作品。視聽結合就非常實用。如視覺上可以借助音樂圖形譜的手段,將作品中的音樂元素以圖形或線條的方式呈現。學生邊聽音樂,邊看圖形譜,“看”“聽”同步,幫助其有意識地體驗作品中的音樂元素。如,《引子和獅王進行曲》中B段音樂模擬獅吼叫的部分,教學中可以圍繞作品中“力度”這一音樂元素展開分析。力度由弱到強又轉為弱,好似獅王在用吼叫顯示自己的威風。音樂圖形譜從視覺上與聽覺建立聯系,學生在視聽結合的基礎之上用身體來體驗表現,進而對獅王的音樂形象有更為深入地感知。

  3.知覺經驗的想象創(chuàng)造

  在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時,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會因為自己的音樂經驗、生活經驗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感受,身體的反應也會不同。學生在身體體驗的過程中,會積累一定的知覺經驗,這些知覺經驗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也會讓學生對于同一首音樂作品產生區(qū)別于他人的新的“想象”。這些新“想象”就是創(chuàng)造力形成的條件之一。

  三、入耳入腦促思維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大腦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生聽到音樂,根據自身對它的感知、體驗、:分析、理解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身體語言從而進行表現。這一表現過程是學生對音樂理解的外化。這個過程大腦是一直參與其中的,并且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聽音樂的同時,學生會從音樂中獲取音樂信息,音樂信息即音樂元素。在獲取音樂元素后,大腦會及時對獲取的音樂元素進行“分析”和“處理”,再通過身體動作表現出來。如聽到進行曲有一種行進感,大腦會在進行曲中提取行進感這一音樂元素,學生再用身體動作“踏步”來表現。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