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有時,銜接有度——淺談小學一年級音樂課堂中的入學適應教育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音樂課堂;入學適應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均提出要做好幼小銜接,注重入學適應教育。幼小銜接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小學入學適應教育要求幼小銜接課程關注人的素養(yǎng),活動實施應融入兒童經驗與興趣,突出主體化、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以幫助兒童度過小學入學適應階段。作為音樂老師,我們要樹立起幼小銜接意識,在音樂課堂中貫穿入學適應教育,遵照“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用個性化的音樂學習設計幫助他們順利進行角色轉換。
一、教學銜接共建構,關注身心適應需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愿望。”教師如能用欣賞、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用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感染學生,那么他們便能獲得積極愉快的入學體驗,平穩(wěn)度過幼小銜接階段的生活適應。
1. 以樂交友,自然融入。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我們要多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創(chuàng)設包容和支持性的學校環(huán)境,促進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從幼兒園到小學,學生面臨多方適應調整,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時刻樹立銜接意識,以兒童為中心,用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最大程度消除陌生體驗,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渡蠈W路上》是一首小學一年級的音樂律動作品,樂曲第一、二句為純旋律,節(jié)奏多為連續(xù)的八分音符,句末落在二分音符長音上。根據(jù)這一節(jié)奏特點,筆者請全班同學圍成內外兩圈,在一、二樂句的前三小節(jié)隨樂反向行進,在第四小節(jié)長音處面對面打招呼,第三樂句大家邊唱邊拉手“問好”。學生在游戲和表演中感受歌曲情緒、體驗不同音高。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基礎音樂美感的培養(yǎng),“音樂與律動、語言,合一而不分”。將音樂知識融入實踐中,讓孩子們用肢體語言表達對音樂的感受,也表達他們對集體生活的美好向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緒。
2. 有效溝通,耐心傾聽。
兒童在幼小銜接階段面臨著關系人和社會結構的斷層。在陌生的環(huán)境建立新的朋友圈、尋找歸屬感,容易出現(xiàn)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和各種不適現(xiàn)象。此外,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常常以教師為主導,這樣的授課方式會使大部分孩子慢慢失去探究動力和學習興趣,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等現(xiàn)象,對平穩(wěn)度過小學入學適應階段造成一定困阻。因此,教師應從學生出發(fā),在課堂中構建群體學習的良好溝通方式,將課堂主體還以學生,促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友好交流、相互啟迪、補充體驗,使學習行為獲得更有效的溝通結果,幫助學生從身心適應維度盡快度過這一階段。在課堂中教師還應注重自身的傾聽行為,聚焦多元化的評價和鼓勵,用積極、溫和的肢體語言表達對學生發(fā)言的興趣,用實際行動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傾聽榜樣,理解學生的感受和需要,遵循他們在此階段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幼小銜接階段幫助兒童進行身心適應的有效方式。
二、情境創(chuàng)設聯(lián)實際,拓展生活適應維度
一般而言,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直接感知和在社會實踐中親身探究與體驗更能激起兒童的學習興趣。情境素材的重要價值是形成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低年級學生的情景表演活動應體現(xiàn)生活化、趣味性等特點,以音樂表現(xiàn)形式為主,有機融入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誠心實意地幫助學生搭建教學文本與自身生活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使兒童在真實情境中親身體驗,讓“學以待用”成為“學以致用”,豐富幼小銜接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1. 美育滲透——樹品德。
兒童每天都會從一日生活中建構起對世界、對生活的認知,從游戲、學習、活動中獲得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素質。教師應鼓勵孩子樹立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的意識,形成做事認真負責、有始有終的態(tài)度,養(yǎng)成健全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步適應小學生活。小學音樂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以一年級孩子一天的生活作為切入點,引導他們從音樂的視角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校園生活的快樂?!恫荒芨嬖V你》是一首有關孩子們勞動后,學習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兒童歌曲。作品突出小朋友風趣可愛的口吻,唱念結合,深受學生喜愛。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將勞動主題貫穿整堂課,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孩子們在音樂情境中進行律動表演、生活場景再現(xiàn)等,體驗參與勞動的樂趣,進而表現(xiàn)音樂。在念白部分,筆者和學生們將歌詞與擬聲詞相結合,進行了編創(chuàng)并接龍表演。
接著同學們回憶自己在勞動值日中的分工任務,和老師一起接口歌曲中的念白部分,加上動作邊做邊說:“(師)小桌子,(生)我擦的,(師)小凳子,(生)我擺的;(師)小抹布,(生)我洗的,(師)小紙簍,(生)我倒的。”并在音樂中進行簡單的二部配合。通過開展情境表演活動,充分發(fā)揮這個年齡段孩子愛表演的天性,激發(fā)他們的表演興趣,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3. 情境表演——育習慣。
從幼兒園到小學,兒童的作息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幼兒園生活學習輕松自由,小學階段則更加強調時間觀念、規(guī)則意識以及理性意識。很多初入學的兒童很難接受這些條條框框,為此出現(xiàn)各種問題。我們可以結合音樂學科中的相關課程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幼兒園大班歌曲《快快起床》旋律輕快上口,引導小朋友們要按時起床,學做小學生。一年級歌曲《你早》情緒歡快活潑、略帶抒情,旋律平穩(wěn)流暢,詞中提到的“大公雞”“小鬧鐘”都是孩童們熟悉的形象,富有生活氣息,表達了小朋友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將這兩首歌曲相結合,在《快快起床》的音樂中與學生律動熱身,借助熟悉的作品拉進他們與課堂的距離,進入新課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歌詞編創(chuàng)等環(huán)節(jié)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小朋友們樹立早睡早起的意識。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作品主題幫助孩童樹立安全課間活動意識,開展健康、有益身心的游戲活動,如欣賞作品《跳繩》和童謠誦讀《拉大鋸》等。教師應在課程實施中聚焦關注人的素養(yǎng),充分理解和尊重兒童的身心特點,通過正面積極地引導與幫助,為每個兒童搭建成長的階梯,支持他們獲得積極的生活適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