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高中音樂論文 >

淺析傳統(tǒng)民歌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教與學——以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中“多彩的民歌”為例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黃小藝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11-04   點擊:

  4.“大同小異”—對比教學參與鑒賞不同美感,提高審美能力

  同一首民歌在勞動人民口傳心授的過程中會存在差異,因此在鑒賞過程中,若是目的明確地單獨鑒賞或學唱一首民歌,會使課堂氛圍單一和枯燥。但是,若是將兩首民歌或多首民歌放在一起對比欣賞,學生便會主觀產生對比分析的積極性[7]。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將屬性加以對比,以確定異同,揭示本質特色。這樣的鑒賞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在鑒別過程中得以提升。

  例如“多彩的民歌”第三節(jié),教材將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的民歌納入同一節(jié)。之所以這么編排,源于它們的共通點——獨特的民族風,這即是它們的“大同”。歌曲旋律大多高亢悠揚、開闊起伏、舒展自由,顯得大氣磅礴。在教學中,“大同”可以作為對比教學的首和尾,用以拋磚引玉或是簡明小結;而其中的“小異”是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重點所在,它如同思維導圖般層層遞進。通過對比民歌在題材內容、旋律音高、節(jié)拍、調式調性、作曲方法、演唱風格等方面的異同點展開鑒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大到不同地域民歌的對比,小到同首作品不同演唱版本的對比,從中總結異同點,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蘊。

  5. 方言走進民歌課堂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語言表一方風情。”傳統(tǒng)民歌多為群眾在口頭相傳中不斷加工提高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藝術化的語言與富有地域性風格的旋律相結合的音樂藝術,旋律與該民族、地域的語言緊密結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區(qū)流行。因此,民歌與語言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學習傳統(tǒng)民歌的過程中不能不研究民族語言[8]。但據(jù)調查所知,現(xiàn)今高中階段的民歌鑒賞大多摒棄了民族語言,忽視語言對于傳統(tǒng)民歌發(fā)展的作用,統(tǒng)一使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標準教學。民族語言,包括一些非語意性的襯詞,是民歌中“無意勝有意”的瑰寶。在教學中,應當遵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以方言為媒介,模仿方言組織學習,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方言在民歌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歌在多樣化的教學過程中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在“多彩的民歌”第五節(jié)——“飄逸的南國風”中有一曲《對鳥》是浙江地區(qū)的民歌,歌曲節(jié)奏歡快自由,采用吳地方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頗濃。因是江浙一帶的地方性歌曲,在歌詞中出現(xiàn)了許多方言詞語。在明確方言的語意后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含義,感受獨特的地域風韻。

  6.“載歌載舞”—肢體參與律動

  在我國的民族音樂中,大部分的音樂歸屬于少數(shù)民族,談起少數(shù)民族,少不了載歌載舞的氛圍。因此,將肢體結合音符律動,點燃音樂鑒賞教學的興奮點。根據(jù)觀察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動作進行模仿,帶動學生的表演激情,對各民族的歌舞分解模仿。

  例如在“多彩的民歌”單元教學中,藏族山歌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且悠長高亢,伴隨踢踏、舞袖等形體[9],肢體律動開闊自由;勞動歌的節(jié)奏鮮明,肢體如勞動動作般緊密配合;蒙古族民歌以“長調”和“短調”最具代表性,長調例如牧歌、贊歌、思鄉(xiāng)歌等旋律遼闊自由、句幅寬大,因此動作舒展自由,常有抖肩的形體動作,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而新疆民歌風格濃郁、形式多樣,吸收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有益營養(yǎng),形成其獨特的音樂風格,旋律常常生動活潑、熱情奔放,因此在舞蹈時會結合扭脖子、旋轉、踮腳尖的肢體動作。在鑒賞教學中,通過觀察和體驗動作特點,再伴隨音樂一同律動,使學生對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能有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7.“引以為傲”—情感升華培養(yǎng)民族意識

  在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對傳統(tǒng)民歌的認識尚淺。但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承載了眾多有關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風俗等多方面的教學資源,從受民歌的熏陶和對其鑒賞,升華至生成民族意識,這是個由遠及近的過程。因此,重視青少年對傳統(tǒng)民歌的學習,是為了讓他們通過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入了解,建設民族意識,激發(fā)熱愛民歌的熱情,提高民族自信心。這應當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與科技手段相結合,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傳統(tǒng)的融合,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傳統(tǒng)民歌[10],在提升審美情趣的同時培養(yǎng)民族情懷,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三、結語

  民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體現(xiàn)出我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強大力量。因此,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統(tǒng)民歌。教師應當研究并豐富民歌鑒賞教學的方式,推陳出新,激發(fā)高中學段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其審美能力水平,重視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實現(xiàn)傳統(tǒng)民歌的有效教學,從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的地域性風格,樹立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師樂.淺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的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11,3:5.

  [2]胡艷.從龔琳娜“新風格”音樂看民族聲樂教學[J].北方音樂,2017(17):101.

  [3]鄭王君.山歌好比春江水—談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民歌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2014(11):96.

  [4]彭娜.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民歌合唱藝術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34

  [5]于潤洋,吳斌.音樂鑒賞[M].北京,河南:人民音樂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河南文藝出版社.2019:37.

  [6]羅文君.高中民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時代教育,2008(4):93.文藝出版社.2019:37.

  [7]伍睿.傳統(tǒng)民歌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學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5):217—218.

  [8]江燕.民族聲樂教學中“方言”運用地位問題—方言對民歌地方色彩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0(21):249.

  [9]劉揚.尋找學生的“興奮點”—高中音樂鑒賞模塊中民歌教學的研究[J].新課程,2015(02):26.

  [10]馬婷婷,劉遠,劉建磊等.高中音樂鑒賞和地方民歌的傳承與普及的策略研究[C].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2018(16):1771.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