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捺“樂”人 “曲”之有道——談新課改下口風琴校本教材的開發(fā)與探索
三、縱橫古今——撇之古典熏陶捺之現(xiàn)代流行
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從表面上看是兩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其實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們音樂的組織方式不同:古典音樂組織講究邏輯性,流行音樂講究感性思維。它們兩者都應該有相應的存在空間。
1.撇捺融合之美
無論在逝去的音樂史中還是在當今的音樂生活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典與流行音樂之間的融合一直在發(fā)展,只不過在程度上、表現(xiàn)形式上有不同的特點。在選擇校本教材的時候可以從流行與古典融合的曲子出發(fā),如周杰倫演唱的《夜曲》音樂中有肖邦作品《B 大調夜曲第三號》的影子。把這類學生喜聞樂見的旋律放進校本教材,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古典音樂的熏陶,演奏的過程本身就是享受融合的過程。
2.撇捺對稱之美
古典音樂像是一杯茶,初入口時有點微微的苦澀,然后回味無窮;流行音樂像瓶可樂,它剛入口時有一種爽朗感,隨后就消失,不斷需要新的音樂感覺刺激你的味蕾。這兩者的關系就像是“人”字中的撇與捺,相互交叉的點就是音樂本身,然后走向各自不同的方向,但是它們的靈魂是在一起的。筆者認為在選擇這兩個領域中的歌曲時,衡量哪一部分占的比例應該更大,本身就是音樂教師可以滲透給學生的一種音樂理念與思想。
流行音樂在教材中的體現(xiàn)為,學生自己喜歡的樂曲題目說給老師聽,然后老師上網(wǎng)搜索歌譜,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教師永遠跟不上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敏感度。只有學生自己知道最近班級里同學之間交流的音樂來自哪首曲子。因此校本教材還應留有15%的空間,是給學生來選擇的。
四、恰到好處——撇之自然短課捺之走班長課
2015 年開始,不少學生的課表開始出現(xiàn)了“大變臉”,短課與長課的出現(xiàn)需要教師調整原有的教學內容。在我擔任的音樂課中,自然班級的課為40 分鐘,其中10 分鐘為課堂器樂練習,30 分鐘為其他內容。拓展課程《會唱歌的口風琴》是以長課的形式出現(xiàn),時間為70分鐘。面對這樣的教學改革,筆者發(fā)現(xiàn)市面上根本沒有一套教材是完全根據(jù)我校學生量身定做的,所以理想的校本教材應有兩套:一套是需要統(tǒng)一大范圍印刷的教材適用于自然短課,內容相對固定;另有一套適用于走班長課的教材,由于數(shù)量不多,又能體現(xiàn)靈活多變性,所以采用文件夾式的教材操作更為方便,教材里最好以各類樂曲為主。自然課堂教材同樣應該也適用于走班課堂的基礎訓練。
器樂合奏是器樂表現(xiàn)的較高的層次,與其他的藝術美相比,具有獨特的節(jié)奏美與和聲美。合奏訓練時學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合作與包容的心態(tài),體驗“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快樂。如瓦格納的《婚禮進行曲》,教師改編成三個聲部教學,口風琴的音色有一種在教堂的神圣美,學生一彈奏就被這種音響震撼到了。樂曲《卡農(nóng)》放在基礎課堂時是以單聲部體現(xiàn)的,而放在走班課堂時就可以三聲部出現(xiàn)。
多年來音樂教師已被一本教材一本教參所束縛,很少會有人去想要自己編一套教材,覺得這不是我應該干的事,這是專家的任務,墨守陳規(guī)地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齊備的教科書。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新時代的教師需要有課程開發(fā)的意識和教材編寫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來迎接飛速發(fā)展的新課程改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