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課程實施的若干探索與思考
音樂新課程實施的若干探索與思考
湖南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高麗萍
《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實驗教材的出版,對音樂教學改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新的實驗教材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溝通與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和贊賞。筆者在音樂新課程的具體實施中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與思考。
一、實施音樂新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
《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于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把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樹立終生學習的愿望作為目標提出,可見音樂興趣對于音樂學習是多么的重要。在學段目標中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保持和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樂興趣,是指人在積極接觸和認識音樂時的一種心理傾向。這種認識傾向使人對音樂及相關事物給予優(yōu)先注意,并有了強烈明確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學生如果沒有音樂興趣,音樂課就如同虛設;在基礎教育階段當中的音樂教學,其重點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而是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沒有音樂興趣作基礎,基本的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任務也難以完成。就終身教育而言,音樂興趣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即是學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fā)展自身音樂能力的動力催化劑。因此,音樂興趣應該是學生打開音樂圣殿的金鑰匙,也是他們遨游音樂世界的矯健翅膀。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應該怎樣誘發(fā)、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呢?
首先,教師應該對音樂教學充滿激情,對音樂愛之如癡。如果教師對音樂教學態(tài)度冷漠、在教學中表現(xiàn)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隨隨便便,那么他的學生也很難對音樂產(chǎn)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感興趣,一定要表現(xiàn)出教師自己是感興趣的。
其次,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因為興趣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和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教室的布置應優(yōu)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詩意,誘人遐想;音樂家的畫像,音樂格言的掛貼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讓學生走進音樂教室后有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在整個校園內也應營造一個大的音樂學習環(huán)境,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在課間播放一些抒情性、敘事性、贊美性等舒緩性的音樂,有利于放松學生的神經(jīng)思維,愉悅學生的心境。利用學校廣播站還可以開辦一些音樂專欄,如“音樂欣賞知識講座”、“點歌臺”、“音樂評論”、“我與音樂”,通過豐富多彩的廣播欄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穩(wěn)定興趣。
再者學校應該成立各種音樂團隊,如合唱隊、民族管弦樂隊、管樂團、管弦樂團、舞蹈隊等,給學生提供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學校還應組織各種音樂活動的競賽,如“歌唱、舞蹈、器樂”三星大獎賽、班級合唱比賽、音樂知識競賽、音樂報創(chuàng)編比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表演欲望,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音樂骨干學生。
另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有美的儀表,良好的教態(tài),生動的語言,正確的講解,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和伴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激發(fā)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興趣。
最后,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如學生對流行音樂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個興趣點讓學生談談自己為什么會喜歡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哪些優(yōu)點與不足?然后教師歸納總結,讓學生了解流行音樂的概念以及流行音樂的歷史,教師不能不顧學生的興趣一味地排斥與貶低流行音樂,反而可以抓住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興趣特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
二、實施音樂新課程應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
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審美性,它是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兑魳?a href=http://qzxapp.cn/kegaizhuanti/list0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課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審美教育是以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和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活動,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音樂在實施美育中有著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它通過多種題材,體裁的音樂作品,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感覺、理解、鑒賞和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能力。
羅丹曾說過:“藝術就是感情?!倍魳访溃词且环N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而審美情感的獲得又主要是從音樂審美愉悅體驗中來,只有讓學生親自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才可能產(chǎn)生審美愉悅。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只關注音樂課程輔德的外在價值,而忽視了音樂課程的內在本質價值――審美價值;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聯(lián)想、想像、創(chuàng)造、情感等審美體驗;淡化了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潛能、完善人格、美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忽視音樂的審美育人目標,忽視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yǎng)。從而導致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的嚴重喪失。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應怎樣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呢?
首先必須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兑魳?a href=http://qzxapp.cn/kegaizhuanti/list0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課程標準》把感受與鑒賞的內容也擺在了首位,確實,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富有感染力,音樂知識面最廣的一種形式;音樂欣賞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樂本身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特征,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主體,它不但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潛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豐富審美情感,提高感受與鑒賞能力。穆賽爾在《中小學生音樂課教學法》中指出“音樂教育的中心是欣賞課。假如我們不能創(chuàng)造欣賞課,我們就馬上變成了不過是訓練者、不過是教竅門的教師,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所以,感受與體會音樂的審美價值,音樂欣賞是最主要的途經(jīng)。
音樂新課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不僅僅是音樂欣賞教學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樂表現(xiàn)與音樂創(chuàng)造的需要。因為音樂欣賞教學無論對音樂表現(xiàn)活動的開展還是音樂創(chuàng)造的進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學生往往能夠自覺自愿地,有時甚至是不知不覺地進行音樂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
人們對音樂形象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中,對音樂作品進行著審美再創(chuàng)造,從中獲得音樂審美愉悅,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學生在審美活動中不斷肯定自我、實現(xiàn)自我。這也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新課程觀。
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一個“情”字,把學生導入一個統(tǒng)一的氛圍之中,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情緒“場”,產(chǎn)生人與人,人與音樂情感上的共鳴效應。例如,通過創(chuàng)設愉快的音樂氛圍,利用形式各異的新課導入,通過教師的演唱演奏,通過教師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等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使得學生情緒受到感染。
音樂的本質特征在于表現(xiàn)人的內心世界、感情生活。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切手段,都是為表現(xiàn)這一本質特征而服務的?!扒閯佑谥?,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樂家內心的提煉與概括,后者則是藝術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樂教學中,只有處處突出情感因素,才能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實施音樂新課程應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任務,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積極探索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從而促使學生學習產(chǎn)生實質性的變化。新型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探索與和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單一的,他主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應怎樣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呢?
首先,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行動上產(chǎn)生相應的變化。
音樂教學長期以教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教師始終把自己看作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學生當作灌輸?shù)膶ο?,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識和經(jīng)驗的存儲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一味模仿,循規(guī)蹈矩,被動接受音樂知識,使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現(xiàn)了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xiàn)象。實際上,這種課堂教學沒有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忽略學習者的音樂潛質和成長能力,甚至是在扼殺“創(chuàng)造力”。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的角色應由“傳授知識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手段。
其次,在音樂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需要。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尊重學生,更多地欣賞和鼓勵學生,將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學生面前,關注的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決。
再者,應重視音樂教學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音樂教學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學生在課堂上面對的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架鋼琴,一臺錄音樂,而是一個信息資源極為豐富、視野極為寬廣、古今中外、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利用網(wǎng)絡進行音樂教學的方式是一種自助式的,無邊界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了研究性學習,資料搜集的手段,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辨證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另外,應提倡以音樂為本的學科綜合。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學科綜合”,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接受的音樂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較大地影響著其他素養(yǎng)的提高與音樂能力的發(fā)展。首先是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從藝術的本質上講,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看,各藝術門類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把舞蹈、戲劇、美術等在內的其他藝術形象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讓學生通過舞蹈律動來表現(xiàn)音樂。音樂與美術融合即是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可使學生更形象的理解音樂。
音樂課程與包括語文、歷史等在內的與音樂藝術有關的其他非藝術課程,適當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音樂教學與語文當中的詩詞、戲劇段落教學相溝通;音值、節(jié)奏等內容可與數(shù)學課中的數(shù)量概念結合講解;節(jié)奏與自然界現(xiàn)象,與人的生理現(xiàn)象以及人的運動方式有關,教學時可與自然常識課溝通;體育課的廣播操、韻律操等與音樂節(jié)奏感、旋律感的聯(lián)系很緊,也能夠有效結合,一定的音樂與這種文化產(chǎn)生的民族、地理環(huán)境、歷史條件、語言特征、生活習俗、文化交流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故音樂課與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也能有機結合。
最后,在音樂教學中應積極創(chuàng)建良好的民主教學環(huán)境。
創(chuàng)建良好的民主教學環(huán)境,應該是把課堂交給學習的主體――學生,使他們由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轉換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如讓學生自選歌曲、樂曲演唱和欣賞。各種媒體所傳播的不同風格的音樂給學生的音樂生活帶來很大的選擇空間。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己去選擇一些他們所喜愛的,內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樂老師推薦,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調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樂課堂上學唱,如《同一首歌》、《愛我中華》、《一個真實的故事》。
讓學生自行收集資料也有利于創(chuàng)建音樂教學的民主環(huán)境。在欣賞教學中,課前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和信息來感知、欣賞,使學生首先獲得“感性認識”,課堂中再讓學生交流信息。學生從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資料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開闊了老師的視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廣的內容。
四、實施音樂新課程應倡導建立形式多樣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xù)的過程,評價被用來輔助教育,它是教與學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評價提供的是強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導,旨在促進發(fā)展。評價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表現(xiàn),而不僅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xiàn);評價是為學習服務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習的效率,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評價是為人的終身發(fā)展服務的。評價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的發(fā)展。評價要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xiàn)個體的差異,激發(fā)個體的主體精神,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
傳統(tǒng)評價往往用行為目標作為判斷的依據(jù),而行為目標是結果取向的,它重視的是學習結束后的成績,而忽略學習過程。過去的評價不管你的音樂特長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條視唱曲,就是做一張枯燥無味的樂理試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終音樂成績??荚嚨姆椒ê唵危瑑热葚毞?,評價非常隨意,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應充分體現(xiàn)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標準的基本理念,著眼于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激勵教師的進取,完善教師的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币虼艘魳氛n程評價形式必須多元化,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相結合;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只有通過這些評價方式的結合,才能準確、公正地評價一個學生,既能保證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鑒于音樂課一周一節(jié),音樂教師的課時量較多,如果建立文件夾的評價方法,一個教師要掌管幾百人的檔案袋不太可能,也難以操作,要按欣賞、歌唱、舞蹈、樂理、器樂、特長一項項來考評也不現(xiàn)實,一個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個學期,況且考試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種什么樣的評價方法才更簡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樣把評價溶進教學的全過程呢?可考慮采用如下方法: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五線譜本,要求是第一頁為個人檔案,貼上照片,寫清班級、姓名。包含的內容有:我的興趣愛好;我的音樂特長;我的音樂資料庫;本期音樂得分;學期總結(又分為我對自己說,父母對我說,老師對我說);要求學生的個人檔案設計只要包含這些內容,但排版設計要求個性化。個人檔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樂課所獲分數(shù)的原始記載,即成績欄。要求學生從第二頁開始寫課后記錄,談談自己在這節(jié)音樂課中有什么感想與收獲,或者對老師提出哪些建議。課堂偶爾有一些練習就從五線譜本的最后一頁開始做,例如教師播放五首器樂曲,要求學生寫出分別是由哪些樂器演奏?讓學生動筆寫就等于給了每個學生思考的機會,因為平時不寫,有些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讓別的學生給回答了。最后教師再列出評分細則(見附表):
期末考試學生可以自選一種方式進行??荚嚥藛斡醒莩?、演奏、欣賞、舞蹈、相聲、小品、課本劇、音樂常識,可以單選也可多選。欣賞、音樂常識作為筆試,其他項目的考試以班級音樂會的形式在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中進行。然后學生在“我對自己說”這一欄寫上自我評價,“父母對我說”這一欄要求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在音樂方面的學習作一個評價,最后把樂譜本收上來,教師再參照學生的各個方面用較為準確、形象的文字進行定性評價。
通過這種評價手段,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間,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以在各種文藝表演中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沒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以在平時的音樂學習當中積極參與,以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音樂報的創(chuàng)編、參加“今天我當音樂老師”等活動獲得成績。
這種評價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個體性,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進行自定目標,自我評價、自我調整,從而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周次
得 分
項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課前準備(10分)
(教科書、樂 譜本、筆)
課堂回答問題
(1次10分)
課堂即興演唱演奏
(1次10分)
課后記錄
(1次10分)
購買1本音樂書籍且寫出讀后感(1次200分)
購買音樂光碟且能夠說出喜愛的原因
(1次100分)
參加“今天我當音樂老師”活動者
(1次200分)
參加音樂報的創(chuàng)編
(1次100分)
觀看音樂會
(1次200分)
參加校內外合唱隊、樂隊、舞蹈隊
(1項100分)
參加班級文藝表演
(1次50分)
參加校級文藝表演
(1次100分)
參加市級文藝表演
(1次150分)
參加省級文藝表演
(1次200分)
總 分
參考資料
1、《藝術教育論》郭聲健著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王安國、吳斌主編
2、《走進新課程》朱慕菊主編 ?。贰ⅰ稙榱酥腥A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3、《心理學》胡啟先主編 鐘啟泉、崔允 郭、張華主編
4、《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曹理主編 8、《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第1期至2003年第2期
5、《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第2期
《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版權所有,不經(jīng)授權,不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