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打開思維之墻 讓課堂更“營養(yǎng)”——全維視角下教材解讀的有效策略

作者:金華市金東區(qū)教育中心?方玲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06-04   點擊:

  可見,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厘清學科知識發(fā)展脈絡,把準學生的學情基礎及發(fā)展方向,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形式,使教學真正有效生成。

  (四)缺點思考:價值覓不到

  “管窺筐舉”,自喻學識淺陋,見聞不廣。一些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基本功可以“過關斬將”,但是知識儲備卻非常薄弱:有的只看淺表、不挖內核;有的知識體系孤立單一、不識外延;有的低頭走路、不看方向……當然,這與閱歷經(jīng)驗息息相關。教材是執(zhí)行課程標準和體現(xiàn)課程改革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一線優(yōu)秀教師的智慧結晶。因此,音樂教材內蘊含的豐富價值需要我們透過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

  比如在學到《賣報歌》時,有的人會提出疑問:“如果是快樂地賣報,那么為什么又唱到‘耐饑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呢?”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報童生活”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一些音樂教師對其也是認知有限,因此在教學中就只是通過多次反復聆聽、律動、識譜、歌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很快學會了這首簡單的歌曲,卻不知如何在歌曲情感體驗中深入下去。

  如果解讀教材時不查閱、不了解相關的人物故事、歷史背景,那么怎么能讀出歌曲中隱藏的思想感情和矛盾沖突?怎么能賦予歌曲思想情感價值?又怎么能達成作品原生的情感體驗與表達呢?!編者在選擇這首歌曲時,意圖通過學唱該作品進行紅色思想教育,讓學生在體會“報童生活”的同時,懂得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時代的距離、生活的差異和理解的沖突,這些客觀存在的因素使得教師只有進行深刻的解讀,才能很好地駕馭教學內容,實現(xiàn)作品的育人價值。音樂教材里像這樣有特定人物、背景的音樂作品數(shù)量眾多,且大多是基于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教師主動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充分讀懂作品內在的人文、思想與情感,才能挖掘出教材本身豐富的藝術價值。如若沒有進行深入解讀,就無法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更無須談實現(xiàn)其應有的育人價值。

  二、深度解讀教材的四步策略

  那么如何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展開教學,讓潛藏在作品深處的文化價值和創(chuàng)作思維具體化、素材化、學段化、關聯(lián)化,讓學生明確關鍵的學習點,讓作品不再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不再說不清、道不明呢?通過分析教師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筆者認為以下方式可以作為解讀教材的通用路徑,以突破單一維度來深度認識教材內容。

  (一)做個讀者,要知其然

  所謂“知己知彼”,即把自己當成讀者、學生,把教材當成讀物。對教材內容進行地毯式、掃雷式的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教材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jié)之處都是編者有意的安排,都是有具體作用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因為個人喜好而顧此失彼,或選擇性地展開教學,造成部分內容成為“遺忘的角落”,邊緣化或忽略了其存在的價值。教師只有關注教材的每個細微之處,讓自己做個優(yōu)秀的“讀者”,才能讀熟教材、讀透教材。

  教師只要從學生的視角來解讀音樂本體,就會發(fā)現(xiàn)音樂本體中的重點、難點和可能產生的教學點。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歌曲,看上去似乎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教學。但如果你不曾和學生在升旗或者集會時一起演唱過該歌曲,那么你以為的“會唱”就會成為教學的絆腳石。當你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教學點在哪里,以及應該如何展開教學。教師若以換位思考的形式去讀教材,從學生的維度去看教材,就能更加準確地發(fā)現(xiàn)已知與未知。

  把自己當作教材的讀者,完整、準確地分析譜面、聆聽音響,這是解讀音樂作品內涵的基礎。作品中除了旋律、拍號、調號外,還有很多記號、術語等都要看仔細、看準確。正確的做法就是教師自身首先要熟悉音樂作品,熟知譜面與音響等本體,這是每一位音樂教師都要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是備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例如《賣報歌》,作為讀者應該可以讀出時代的沖突,讀出歌詞意境與旋律歡快之間的沖突,讀出作品背后的故事,讀出作品內含的育人價值……因為解讀來源于對作品的理解,而理解則需要認知的支持。如果教師自身對教材尚且陌生,何談教學呢?!

  (二)當個編者,知所以然

  看教材要看整體,每項內容在教材的單元里、體系中都有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體現(xiàn)著編者的意圖。我們要從編者的視角去看教材,這樣就能看到教材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實際上,教材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其內含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系統(tǒng)的,音樂作品也是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和循序漸進的關系來組織編排的,不能簡單地認為音樂教材僅僅是作品的羅列。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三課用圖像對比的方法形象地告訴學生“音的強弱”,二年級下冊第七課正式出現(xiàn)力度記號“f、p”,三年級進一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鞏固掌握“f、p”的用法,四年級出現(xiàn)中強、中弱、漸強、漸弱等力度記號,并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力度要素的感受與實踐運用能力,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反復實踐、梯度式上升的訓練過程,由易到難,體現(xiàn)了教材循序漸進的編排特點。

  教師首先應站在編者的角度,揣摩教學內容在單元、整冊教科書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確知識點在課程標準中的定位。如果把課程標準比作圓心,那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半徑有多大,都不能離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每個學段的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和掌握的知識,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能揠苗助長。這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只要認真鉆研就能理解教師研讀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曾經(jīng)有位教師告訴筆者:“以前對課標并沒有加以重視,平常上課都是使用教參等材料進行備課,也沒有想過這些要求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直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熟讀課標后,才認識到課標的重要性,并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

  另外,《教師用書》是專家對教材較為詳細的解析,且每個單元都有教材編寫意圖說明,這是教材內容的基礎背景與教學方向。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師用書》來解讀教材,但一定要前后聯(lián)系,將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學建議相互對照、綜合考量。我們所說的深度解讀教材,是基于課程標準指引下的具有“營養(yǎng)”價值的解讀。

正在加載圖片

  圖1“力度要素”教學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