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大學音樂論文 >

立德樹人任務下高校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湛江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陳柳江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4-04-04   點擊:

  摘要: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談道:“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一目標任務的提出,給高校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方向的改革研究指明了方向,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從聲樂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內容與路徑、如何加強聲樂課程思政資源的挖掘與融合、如何提升專業(yè)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在聲樂課程思政改革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究聲樂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與路徑,提出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服務、德藝雙馨的音樂文化踐行者、傳播者和開拓者。

  關鍵詞:立德樹人;聲樂;課程思政;中國唱法;美育改革;

  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普遍思維活躍,中西方文化知識攝入廣泛,但其思想意識形態(tài)卻相對薄弱,易受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和影響。例如,一些聲樂專業(yè)的學生認為民族唱法比較“土”,而西洋美聲唱法才“洋氣”。長此以往,中華優(yōu)秀音樂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也將受到極大影響。聲樂是高校音樂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具有開課面廣、開課時長等特點。從廣義上來看,聲樂課既包括聲樂小課,也包括重唱、小組唱、合唱、阿卡貝拉等一系列的聲樂延展課程。在承擔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聲樂課程具有其他專業(yè)課程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一直以來,聲樂教學更注重歌唱技能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指導和價值引領。因此,如何將歌唱技能技巧訓練與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及價值觀引領相結合,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培養(yǎng)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德藝雙馨的音樂文化踐行者、傳播者和開拓者,就成為聲樂課程思政改革的主要目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聲樂課程思政改革路徑

  (一)構建民族特色聲樂課程教學體系

  我國現(xiàn)代聲樂教學體系是在借鑒融合西洋美聲唱法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洋美聲唱法傳入我國以來,便對我國現(xiàn)代聲樂演唱與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應運而生一大批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人才和教育人才。但我們在注重聲樂藝術如何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卻忽視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道理,使得現(xiàn)階段聲樂藝術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亦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中國傳統(tǒng)民歌、戲曲、說唱等聲樂演唱形式逐漸被邊緣化并淡出公眾視野,真正民族化的演唱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市場,美聲唱法的學生唱不好中文歌曲、咬字不清楚,民歌唱得“美聲味兒”太濃,民歌本身行腔韻味不見了等,取而代之的是以演唱技巧的高低作為聲樂演唱的評價標準,中華文化、中華歌唱藝術的美學追求蕩然無存。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任務的提出,為聲樂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須構建民族特色聲樂課程體系,讓聲樂教學回歸聲樂教育的“本體”。

  聲樂教學要注重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審美元素的納入,如在演唱方法上學習借鑒中國優(yōu)秀戲曲劇種、說唱音樂等(如京劇、黃梅戲、豫劇、京韻大鼓)演唱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將中國聲樂“國際化”;值得一提的是,近來很多古詩詞歌曲在網(wǎng)絡上“爆火”,可以看出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優(yōu)秀古詩詞聲樂作品的魅力之大,值得我們聲樂人認真揣摩、演唱學習、宣傳推廣;學唱經典戲歌,如《牡丹亭》《青玉案》《粉墨春秋》等的一招一式都蘊含豐富的中國美學思想,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都是課堂上深受學生喜歡的戲歌作品;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獨特的民族性格和生活習慣孕育出獨特的地方語言文化,而豐富且優(yōu)秀的民歌離不開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學習用不同的地方語言演唱地方民歌,是保持民歌原汁原味的關鍵。高校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想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民族特色聲樂課程教學體系,只有扎根于中華民族土壤的聲樂藝術,才能真正代表中國聲音、傳遞中國精神、展現(xiàn)中國風采、唱出中國氣派。

  (二)打破唱法禁錮,實施“中國唱法”教學

  1986年,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二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為了區(qū)分不同的演唱形式,首次按照美聲、民族、通俗進行分組比賽,由此拉開了三種唱法分類的序幕。21世紀以來,三種唱法的劃分逐漸不能滿足人們對于聲樂審美的進一步需求,新的唱法分類如民美、民通、美通、原生態(tài)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但各類音樂院校依然按照三種唱法的劃分模式組織聲樂教學,把聲樂引向了狹隘的技術誤區(qū)。其中,美聲唱法以接軌西方而故步自封;民族唱法在大眾化和時代性的口號下與民族傳統(tǒng)日益背離;通俗唱法教學單一,表演流于形式,技術含量日益降低。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演變,聲樂藝術該向何處發(fā)展的問題,已變得越來越不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的“高校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三個問題,直指我們的培養(yǎng)模式與目標,成為高校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這就促使我們每一個聲樂人進行反思,聲樂教育在學習、借鑒各國先進知識體系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需要回歸聲樂教育的本質與初心。因此,我們應在繼承本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各國演唱方法中的科學成分,合理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科學的聲樂教學體系。

  1996年1月30日,中國聲樂學會成立,學會大力倡導“中國唱法”,總結“中國唱法”的經驗,做好“中國唱法”的普及和推廣活動,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團結我國廣大詞曲作家和音樂工作者,為促進中國聲樂學派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貢獻。同時,學會將“中國唱法”定義為:繼承了中華民族聲樂傳統(tǒng)之精華,借鑒了西洋先進歌唱技法及教學手段,以標準普通話、地方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豐富的語音韻律及中華民族音樂語匯為規(guī)格,具有中國特色的、時代的、為中國人民審美情趣所接受的唱法。(1)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一大批踐行“中國唱法”的教育家、歌唱家脫穎而出,他們博采眾長、中西合璧,用行動和實力證明聲樂演唱應該從作品出發(fā),不分唱法,作品需要什么技術,我們就選擇什么技術,作品需要什么方法,我們就選擇什么方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唱法,如意大利唱法、德國唱法、法國唱法、俄羅斯唱法、美國唱法、印度唱法等,提倡中國唱法、建立中國聲樂學派是中國聲樂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是加強中國聲樂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xiàn)我國音樂文化回歸、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高校聲樂課程思政改革,必須打破聲樂教學中原有唱法的分類禁錮,提倡并踐行“中國唱法”教學。

  (三)提升聲樂課程的美育功能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