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二)教學過程設計
以介紹古箏是什么類型的一種樂器作為討論而引入我國民族管弦樂隊是由“吹、拉、彈、唱”四部分組成的。以此通過提問的方式,試問同學們是否了解過古代的樂器分類方法,通過介紹,使同學們清楚這一單元的主題為“八音之樂”。緊接著老師用古箏彈奏《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向?qū)W生展示古箏作為我國的民族樂器彈奏文人音樂所展現(xiàn)的音色,以此引出“月亮”的主題,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請學生說出還有哪些詩人或者歌曲喜歡通過月亮來抒發(fā)感情的,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正式學習。對《春江花月夜》進行作品介紹后,重點聆聽第一主題江樓鐘鼓,思考這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并說出這首樂器帶給你什么感受?隨機介紹古箏中有九大箏派,浙江箏派與江南絲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吸收了江南絲竹“花,細,輕,小,活”的特點,優(yōu)雅質(zhì)樸的旋律仿佛置身于一幅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以古箏彈奏主旋律帶領學生哼唱的同時劃分樂段樂句,并啟發(fā)學生找到“換頭合尾”這一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根據(jù)古箏“上下滑音”的演奏技法,使學生通過模唱的方式充分感受古箏的“韻”,充分感受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在欣賞“漁舟唱晚”這一主題時,通過古箏演奏技法“泛音”的展示,學生以模擬敲門的聲音敲課桌加入進來,感受到古箏還可借鑒與吸收其他樂器所產(chǎn)生的演奏技法。在欣賞最后一主題時,可分析旋律的情緒、節(jié)奏、速度等。
人音版高中音樂下篇第九單元文人情致第十八節(jié)西出陽關無故人欣賞課《陽關三疊》,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從軍朋友的別離之情而寫的琴歌,其歌詞是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欣賞王震亞將此曲改編的合唱曲。在本節(jié)課的開始可以直接將王維的這首古詩詞作為導入,教師可通過鋼琴與古箏彈奏的音色對比,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所聽到的感受,哪個樂器更適合于彈奏這首歌曲。在古箏演奏時,要特別講解出古箏的“顫音”,在一根弦上做波動,而并不改變本身的音高,以及用這種演奏技法達到一個音的持續(xù)流動性。通過古箏這一民族樂器的展示,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深沉留戀、依依不舍的誠摯情感。
人音版高中音樂第二單元腔調(diào)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jié)漢族民歌《孟姜女》,其中離別或愛情題材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講述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用古箏伴奏,在這中間穿插我國民間起承轉(zhuǎn)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學生充分感受其樂曲的旋律變化,展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文人音樂的特色。
1.古箏“韻”的體現(xiàn)。
古箏的顫音與鋼琴的顫音并不同,在一根弦上做音高的波動,體現(xiàn)出了這段音樂的表情色彩,更能突顯出民樂的“韻”。而“上下滑音”的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更能突顯出歌曲的歌唱性。古箏左手所展現(xiàn)的“吟、揉、按、滑”更突顯民族樂曲的婉轉(zhuǎn)動蕩。
2.文人音樂與古箏音色相契合的魅力
當代箏樂藝術創(chuàng)作講求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如快速指序、雙手彈箏、雙手搖指、柱外刮奏等。演奏技巧的豐富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箏樂藝術的表現(xiàn)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箏樂藝術的發(fā)展。
三、古箏進入中學音樂課堂的教育價值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古箏作為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進入中學課堂,打破了鍵盤樂器一直作為教學用具的慣用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在民族音樂的氛圍中,使用古箏作為教學用具,為歌曲進行伴奏時,可迅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學生通過視覺感知演奏技巧與演奏形式的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能夠更加準確地抓準我國民族音樂的“韻味”,樹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感受音韻,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樂曲《春江花月夜》中的上下滑音以及顫音,古箏通過左手的“吟、揉、按、滑”來體現(xiàn),在一根弦上做音高的波動或者是上滑音和下滑音分別按到什么音高,這就著力體現(xiàn)了古箏作為民族樂器所體現(xiàn)的韻味。
古箏走進中學音樂課堂的實踐,教學方法上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例如,《陽關三疊》以鋼琴與古箏的顫音對比,哪個更能展現(xiàn)出民族音樂的韻味,這時教師可讓學生親自感受古箏的“顫音”技巧,通過這一音樂活動增強學生對音樂本體的一種感悟,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四、結(jié)語
民族音樂承載著我國音樂的文化價值和文化自信,學習和研究民族音樂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有助于深刻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古箏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蘊含著我國幾千年來的豐富歷史文化,隨著古箏走入中學音樂課堂,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古箏作為中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用具,打破了鍵盤樂器長期以來作為民族音樂伴奏的傳統(tǒng),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族音樂的“韻”及色彩,提高了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的欣賞能力,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悟與欣賞,提升了個人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學校音樂教育是傳播民族文化的一個較好載體,在感受民族音樂時也能更準確地把握民族音樂的特色與魅力所在,使學生既達到了審美水平的提高,又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美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高慧玲.民族樂器古箏在中學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D].泉州師范學院,2021.
[2]蘆陽.新時期古箏音樂教育的傳承和發(fā)展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1(22):116-117.
[3]梅惠宇.古箏基礎教學在初級中學實踐中的普遍問題及對策[D].西南大學,2020.
[4]魏靜.淺談古箏藝術與古典詩詞的互鑒互融[J].黑河學院學報,2020,//(08):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