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運用“新課程”及“新教材”研究
摘要: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要求為背景,思考高中音樂多模塊教學的可能性與實現(xiàn)路徑。實施多模塊教學,對于高中音樂教育具有“立德樹人”、打開“音樂之門”、為專業(yè)成長保駕護航等作用。在分析高中音樂多模塊教學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多模塊協(xié)同教學、融入地方音樂文化等方式,進一步落實“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要求,提升高中音樂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新課程;新教材;音樂教學;多模塊教學;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發(fā)布,要求2022年前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以下簡稱“雙新”)。“雙新”要求的實施,對整個教育教學體系具有重要影響。具體到高中音樂教學,則會產生系統(tǒng)優(yōu)化過程:高中音樂的新課程方案、標準,新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新教材內容、教法以及新的中高考,都會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高中音樂多模塊教學是實現(xiàn)“雙新”要求的重要抓手,通過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與戲劇表演、音樂與舞蹈、創(chuàng)造等模塊的學習與實踐,可以有效實現(xiàn)高中音樂教學目標,[1]促使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師生關系等發(fā)生內源性變革,[2]為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貢獻音樂力量。
1“雙新”背景下高中音樂多模塊教學的意義 1.1“雙新”的內涵
“雙新”即“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這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高中育人方式的系統(tǒng)化改造。雖然從字面上來看,“雙新”只是在內容和載體上對高中教學予以要求,但是它對整個高中教學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段時間以來,高中音樂教學被“升學率”所遮蔽,學校認為可有可無,家長認為耽誤了學習,教師機械地完成任務,學生被動學習,左右著高中音樂教學的走向。“雙新”的實施,重構了學校課程設計,把教育規(guī)律、素養(yǎng)提升、實際效用相結合,不僅在頂層設計上有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也能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對于高中音樂學科教育教學來說,“雙新”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產生美的感受、美的享受,甚至產生情感共鳴。落實“雙新”要求,可以進一步為學生理解和觀察社會提供一扇“音樂之窗”。正如法國作曲家圣桑所言,“音樂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產物之一”,通過落實“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要求,讓學生能發(fā)現(xiàn)音樂之美,會通過音樂表達生活之美,通過音樂實踐創(chuàng)造藝術之美。
1.2實施多模塊教學的意義
模塊教學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fā)出來的較為先進的培訓模式,[3]主要做法是以某一種職業(yè)技能為核心,將與該職業(yè)技能相關的知識點設計成不同的學習單元進行教學。在高中音樂教育教學中,其學習單位不僅包括音樂鑒賞,還包括歌唱、演奏、音樂與戲劇表演、音樂與舞蹈、創(chuàng)造等模塊,只有完整的幾個模塊組合在一起,才能構成高中音樂教學體系,學生只有掌握了幾個模塊,才能掌握音樂的技能與應用。具體來說,實施多模塊教學對高中音樂教學具有以下意義。
(1)為“立德樹人”奠定基礎。高中學生尚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對社會、對生活的理解還不深刻,還未定型。高中教育不僅要為升學做準備,更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其中,強化思想政教育是音樂課的應有之義,也是非常好的渠道。高中音樂課通過不同模塊,可以把教師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從“看分”轉向“育人”。“育人”就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音樂學習的規(guī)律,全面發(fā)展學生鑒賞、歌唱、演奏、音樂與戲劇表演、音樂與舞蹈、創(chuàng)造等能力。教師不僅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音樂學習的氛圍,更要給學生以實踐的機會,要讓學生多走近音樂,走入旋律。
(2)為學生理解社會打開“音樂之門”。音樂是一扇門,是一扇觀察、理解社會之門。探究多模塊課程實施途徑,不僅可以豐富高中音樂教學模式,實現(xiàn)音樂教學目的,還可以實現(xiàn)音樂教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當前,不少學校仍然以“音樂鑒賞”這一模塊為主。音樂鑒賞教學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作品,讓學生產生豐富的音樂情感體驗。[4]但是,以此為主仍然顯得內容較為單一,缺少動手與實踐的機會,基本還停留在對音樂本身的感知上,對音樂的理解尚不全面,更遑論通過音樂之“眼”去觀察社會了。要通過對高中音樂教育的多個維度培養(yǎng)目標、課程、教材、教法、評價、單元化教學等方面的梳理,推動不同模塊作為一個學校音樂特色教學的形成和發(fā)展,為學生全面理解、感知音樂,形成音樂思維,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