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視角下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
摘要:新課改后,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素質、學生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這也暴露了很多問題。很多老師對新課改的認識不夠透徹,過于注重形式,造成了課堂教學的無序和低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怎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成為了許多教師所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引言:
新一輪的新課改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和共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位老師都要面對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為此,各小學音樂教師必須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以促進有效的音樂教室建設。
一、小學音樂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陳舊,學習興趣較低
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對新的東西充滿了好奇,所以對這種新的音樂會很感興趣。當前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往往忽視了這一特征,大部分教師還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感,無法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去,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所以,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音樂教學中忽略情感教育
從當前的小學音樂課來看,沒有把握新課改的深刻內涵。他們認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是要強化學生的知識,有些教師甚至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死記硬背,教師往往只停留在音樂的表面,而忽視了音樂的深刻內涵。
(三)音樂老師個人素質與魅力不夠
小學的音樂教師與其它學科的教師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輕松的、陶冶情操的藝術。目前,我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有些甚至對音樂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這種情況固然與當前的音樂教材選擇有關,但我認為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如果音樂教室的氣氛太緊張,師生關系不太好,這對音樂的傳播是不利的。因為,在教室里,學生們都不敢表現自己,也不喜歡老師強迫他們唱一首歌。這種狀況使得原本輕松愉快的音樂教室,變得充滿了緊張。因此,音樂教師要與學生融為一體,深入到學生的生命中去,讓他們熱愛音樂,讓他們成為一位真正具有感染力的教師。
二、構建教學音樂高效課堂的具體方法
(一)注重小學生情感的教育,拓寬音樂的知識面
一首好的音樂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緒,如果只是靜靜地聽著,很難體會到它的深刻內涵,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又比較弱,因此,音樂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義勇軍進行曲》,對于小學生來說,唱起來還算容易,但對于這首歌的歷史背景,他們就不太懂了。因此,音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有關愛國的影片,用真實的愛國故事來吸引學生,并對他們進行情感上的教育。
(二)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信心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和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歌唱的技巧和技巧,從而增強他們的音樂學習信心。例如,在音樂教室里舉辦一次“教室里的好聲音”,由同學們自愿報名,有些同學也許會希望有一次和自卑說拜拜的機會。只要同學一張嘴唱歌,無論唱的是好是壞,都會得到鼓勵,以提高他們的自信。
(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有效地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小學生因為年紀小,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約束能力差,尤其是在音樂課堂上。活潑、活躍,在此階段兒童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在音樂教學中,以模仿、情景創(chuàng)造為主,并有趣味的音樂游戲。從教到唱,枯燥無味的教學必然會讓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從而降低教學的質量。與此同時,兒童對歌詞的理解與掌握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以啟發(fā)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能夠自然而富有表現力地演唱歌曲。在感覺節(jié)拍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節(jié)奏”問答游戲:以“節(jié)拍”為切入點,通過“聽”、“感”、“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和“樂感”。
比如,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教學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音樂課的熱情會隨著課程難度的提高而降低,因此,老師應該重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作者在課堂上安排了有趣的教學活動,利用游戲的形式,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有效地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構建評價體系,規(guī)范高效課堂建設標準
為了推進高效率的小學音樂課堂,健全教師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師的綜合評估體系,是保證高效的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在構建教學評估系統時,不僅要注重“教”的成效,還要注重“學”的成效,這要從教學目的的實現和課堂教學的反饋兩方面來看。這涉及到學生的傾聽和表達,合作和交流。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課堂上,是否能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完成歌曲的學習及相關的音樂知識,是否能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有效的課堂建設。
比如,在《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的教學中,許多老師忽略了對學生的評估,而課堂評估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作者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成績進行了評估,讓他們體會到了被表揚的快樂,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作者建立了一個評估系統,對有效課堂的建設進行了規(guī)范。
(五)運用生活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音樂是從生命中誕生的,比生命更重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可以將其作為一種生活的教學形式,通過對生活的感悟,體會到其中的情緒和情感,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小學音樂的生活品質。
比如,在講授《感恩的心》的時候,老師會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媽媽洗腳》,讓學生回憶起自己的母親,為小學音樂的生活教學做好準備。同時,老師和同學們進行了交流,讓同學們產生了一種聯想,在生活中,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關愛。老師還需要要求學生利用這一情緒來進行歌唱。在眾多同學的歌唱中,小洛的表演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洛表演完了,老師問小洛:“你的歌聲怎么這么感人?”小洛說:“我在唱歌的時候就想起了我的母親。她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學習,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而唱了這首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真諦,從而真正地培養(yǎng)起學生的感激之心,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