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大學音樂論文 >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視唱練耳教學新策略

作者:泰州學院音樂學院?許蘊彰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4-03-23   點擊:

  三、“互聯網+”視域下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一)高效利用視唱練耳資源

  基于視唱練耳的學科特點,視唱練耳教學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如今高校秉持著“理實交替”的培養(yǎng)理念,力求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使得高校大學生頻繁參與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專業(yè)課缺課,對學生的視唱練耳學習進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教師要深度挖掘視唱練耳教學資源,利用midi等信息技術整合學習資源,并通過網絡平臺發(fā)送給學生,轉變課堂教學形式,構建智慧化課堂。

  (二)有機結合課堂教學與碎片化教學

  如今高校視唱練耳課時較少,不利于學生視唱練耳技能水平提升,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練習,保障學生視唱練耳技能水平的培養(yǎng)力度。高校視唱練耳教師不僅要設計線下課堂教學,也要設計線上網絡教學。教師可以本校視唱練耳課程大綱、培養(yǎng)目標為設計思路,將課堂教學內容、作業(yè)、練習方法等制作成課件,通過微信、QQ等發(fā)送至班級群中,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補充練習;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視唱練耳學習微課,使學生以打卡形式進行視唱練耳訓練,對視唱練耳訓練微課的設計應秉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知識點、視唱練耳練習技巧。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聽覺訓練作業(yè),讓學生利用錄制音頻、視頻的形式將完成的作業(yè)上傳提交,教師利用空閑時間對每位學生聽覺訓練成效進行點評,讓學生了解自身實際情況,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提高視唱練耳水平。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平臺,將學生、教師的距離拉近,使二者的溝通交流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對因實踐活動過多而缺課的學生也是一種“福音”,能夠幫助他們緊跟學習進度。當今的高校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互聯網影響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引導高校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技術,提高其“互聯網+”技術運用能力,實現有效培養(yǎng)社會所需實用型人才的目標。教師在視唱練耳教學活動中,應有機結合運用“互聯網+”的碎片化教學模式與課堂系統學習模式,在節(jié)約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時間的同時,提升視唱練耳教學效果。

  (三)精心設計視唱練耳教學課堂

  1. 課前

  視唱練耳教師可利用Ear Master School、聲樂家、Auralia等軟件為學生設置不同風格的聽音習題,讓學生感受不同風格的音樂,持續(xù)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網絡資源較多,但并非全部適用于高校視唱練耳教學活動,這要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以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特點、學生能力訓練水平等為篩選依據進行篩選。這樣不僅有利于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2. 課堂

  首先,視唱練耳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注意力情況,并以此為依據編寫節(jié)奏練習題,培養(yǎng)學生專注力。其次,雖然高校視唱練耳教材與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相符,但還是有所出入,視唱練耳教師需了解學生視唱練耳水平,依據學生水平調整視唱練耳練習曲目難度。以教材上的練習曲目為基礎,適當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調、節(jié)奏等編入練習曲目,擴展高校學生的練習范圍,同時也能讓學生掌握大量的音樂素材,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教師可將多元化的音樂素材作為教學資源,通過線上教學的形式反復播放,讓學生扎實掌握視唱練耳技能。最后,教師需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只有使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才可實現學生視唱練耳學習成效的持續(xù)提升。教師需掌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聽音記譜、視唱水平與跑調情況等,教師只有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依據視唱練耳水平對學生進行等級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學生設置難度不一的視唱練耳練習曲目,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人才的個性化培養(yǎng)。

  3. 課后

  應對教師“互聯網+”技術應用情況、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分別獲取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效果。教師應評價學生利用Ear Master School、聲樂家、Auralia等軟件練習曲目的成效、運用軟件的能力、視唱練耳水平,培養(yǎng)“信息化”學生,不僅要重視學生視唱練耳技能水平的提升,也要重視學生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提高。學生、音樂領域教師對視唱練耳教師運用“互聯網+”的技術水平、視唱練耳教學方法、教學氛圍等內容進行評價,可有效提高高校視唱練耳教師教學水平,促使教師與時俱進,持續(xù)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互聯網+教育”能夠有力推動教育改革的進程,在各個學科領域積極引入“互聯網+”技術,并對其進行有效利用,既符合教育改革要求,也可提高教學效果。視唱練耳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而以往“互聯網+”技術僅能簡單運用在理論教學中,而非實訓教學中。為了保障網絡時代視唱練耳教學成效,需要從網絡學習資源利用、碎片化教學與課堂系統教學相結合、課堂精心設計三個方面入手,踐行“互聯網+教育”融合發(fā)展理念。

  參考文獻

  [1]郭雪莉.淺談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思維的培養(yǎng)[J].戲劇之家,2022(9):98-100.

  [2]謝寧.論視唱練耳教學中節(jié)奏訓練策略[J].當代音樂,2022(3):72-74.

  [3]左鳴.數字信息化視域下高職藝術院校視唱練耳教學初探[J].山西青年,2022(2):178-180.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