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程中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以川江號子為例
除了采風的實踐活動,學校以現(xiàn)代傳媒方式為介質,充分利用“快閃”形式,給予學生展現(xiàn)的舞臺,在天府廣場、雙流機場等都留下了學生表演川江號子的身影,這些活動得到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也有效提升了學生學唱川江號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傳承“川江號子”的興致。
(二)“川江號子”在高中音樂課程中的教學模式
1.“唱、賞、悟、控”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唱、賞、悟、控”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唱”,將遴選出的適合學生演唱的作品進行演唱教學,唱是川江號子的主要表演形式,因此在音樂課程中以唱為主,在唱中感受船工精神,了解川江號子的不同風格特點以及不同的歷史背景等。“賞”經典的川江號子作品,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挖掘音樂本體的內容,同時體會船工的勞動精神與合作的一致性。“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了解川江號子音樂本體內容,如不同流域號子的不同特點和不同歷史背景;另一方面為領悟川江號子中蘊含的船工精神,面對艱險不屈不撓的優(yōu)良品質。“控”即控制,學生通過學習川江號子的演唱,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嗓音、控制氣息,控制情緒的表達,如開船號子需要學生大聲吆喝,平水號子需要學生悠揚地歌唱,不同情緒的表達和內容的演唱都需要學生進行較好的控制,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讓學生增強自身的控制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在課程開展中,我們將教學過程全面、細致地記錄下來,并在學校交流會上進行相互的觀摩和學習,在經過對多方意見的收集之后,再次將教學過程進行修改、打磨和提升,再將最終形成的優(yōu)質教學實施方案推廣、普及到長江沿線更多的學校。此外,對學生進行教育,在課程開展中,將教學過程記錄下來,在學校交流會上相互觀摩和學習,在長江沿線更多的學校中進行課程推廣。
2.“選擇·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社團活動模式
“川江號子”除了進入高中音樂必修課程,還在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中生根開花。學生社團的特點是多元化、聚合性和表現(xiàn)力強,因此,我們精選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的優(yōu)秀川江號子作為學習素材,針對這些素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勇于對課堂學習的結果進行總結、反思和表現(xiàn),形成了“選擇·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社團活動模式。
3.“校內·校外·展賽”的藝術實踐活動模式
“川江號子”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舞臺表演,因此我們在校內定期舉辦藝術活動周,為學生搭建展演平臺,以點帶面,用這些學生在更廣大的學生群體中引領示范。我們也鼓勵學生走進社區(qū),走向省、市各級舞臺,展示自我,輻射交流,再通過參加比賽、展演的形式將“川江號子”推廣到校外,影響除學校之外的更多的人,形成了“校內·校外·展賽”的藝術實踐活動模式。
(三)“川江號子”在高中音樂課程中的實踐效益
1.學生繼承優(yōu)秀文化,促進全面而個性的發(fā)展
第一,學生認識程度得到提高。
學生對“川江號子”藝術文化的認識經歷了“從零接納—比較接納—完全接納—非常接納”的過程。從課題研究初期到中期,通過問卷調查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到學生對“川江號子”從無知到有知,從沒興趣到感興趣,從沒機會嘗試到積極報名參加社團活動,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后來的主動傳播,從最初的模仿到后來的創(chuàng)編,從最初的感知欣賞到后來的鑒賞體驗,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
第二,學生藝術素養(yǎng)得到提升。
經過教師們的精心教學,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實踐,我們創(chuàng)編的合唱節(jié)目《川江號子》、管弦樂曲《天府隨想之六——川江號子》等在校、市、省、國家級舞臺上進行了多次展演,甚至還走出國門,去到日本山口縣華陵高中為日本友人帶來了精彩的“川江號子”表演,推動川江號子走向世界。通過這些表演和展示,拓寬了學生的眼界,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了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