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初中音樂論文 >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應用設計

作者:福建師范大學?陳恬豐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4-02-15   點擊: 599

  二、結合即興編創(chuàng),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育家戴維·埃利奧特(David J.Elliott)認為:“音樂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活動,包括兩個目的的人類活動形式:音樂創(chuàng)造和音樂聆聽。這些活動不僅有聯系,而且互相界定和強調。我們稱這個交織關系所構成的人類現實為音樂實踐。”實踐是他所認為的音樂教育本質。[2]音樂的欣賞具有自主體驗性,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們的幻想,引導他們將幻想幻化為實踐。奧爾夫認為即興的運用能夠大大降低、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教學實施過程既有趣又靈活。即興是有目的的即興,是在一定音樂框架下的即興;是在學生充分自由的展示空間的同時,又要求具體、目的明確的即興;是在環(huán)境的刺激和技能技巧的支持下,有感而發(fā)的即興。[3]在旋律的編創(chuàng)過程中,學生能認真投入音樂,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獨有的音樂旋律,獲得創(chuàng)作的滿足感。

  初一可以從簡單的旋律編創(chuàng)開始。人教版七上音樂課本第五單元有一首日本民歌《櫻花》。教學目標之一是了解并掌握日本都節(jié)調式的構成音,雖然課本中只是運用都節(jié)調式的構成音進行編創(chuàng)旋律,但教師應該想到舉一反三,要拓展回顧第四章里學到的中國傳統五聲調式,運用兩種不同的調式進行編創(chuàng),并讓學生感受兩種調式演繹出的不同風格特點。對于編創(chuàng)的音程跳躍較大的可以請幾個學生來唱一唱,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超過5度的音程比較不好唱。隨即就可以告訴學生們一般用于歌曲旋律的創(chuàng)作音程關系選擇在5度以內,這樣的旋律比較和諧、容易演唱,對于5度關系介紹清楚,介紹后再讓另一個同學進行修改并演唱旋律。

  第四單元有一首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除了體會中國傳統民歌的韻味之外,這節(jié)欣賞課還有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掌握“魚咬尾”這種作曲手法。課本是運用《沂蒙山小調》的旋律來介紹這個知識點的。在介紹知識點之前,筆者讓學生們進行進行詞語接龍,游戲結束后學生能快速回答詞語接龍前后首尾相同的特點。接著筆者演唱了《沂蒙山小調》的旋律(不展示簡譜),在每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開端用音量強調,讓學生認真聽旋律有什么特點。第一遍結束極少有學生能反應出和剛才詞語接龍的形式差不多。再次進行演唱,在句末和句首的位置用提高音量和點頭示意,能發(fā)現這一特點的學生逐漸增加。隨后展示該旋律簡譜,讓學生和筆者一起唱,將句末音和句首音圈起來并連接。如此這般,學生在游戲和聽辨、觀察的過程中就掌握了“魚咬尾”這種作曲手法的特點。隨即讓學生用本單元學過的五聲調式進行填空,運用“魚咬尾”的手法創(chuàng)作出4小節(jié)旋律,橫向、縱向地將本單元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進行鞏固。

  三、結合旋律圖譜法,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美國圖學論者哈拉里說:“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圖譜可以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化為具體、有形的符號、色彩等要素,可以幫助理解與記憶音樂,從而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音樂形象的把握、音樂結構的梳理、音樂知識的了解、音樂內容的記憶和音樂情感的表達等產生積極意義。圖譜主題故事式、詩情畫意式、民族特色式、曲式結構式、旋律走向式、音畫轉換式等類型。[4]畫旋律線是一種很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能夠有效地表達出用語言難以形容出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旋律圖譜法的旋律線有很多種畫法,最為常見的就是根據旋律的高低起伏畫旋律線,讓學生們根據理解的音樂情緒,用較柔和的“波浪線”或者較堅毅的“折線段”來表示,亦或者用旋律線來作畫,畫出一個具體的事物。結合旋律圖譜法,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旋律的音高以及節(jié)奏的長短,運用生動形象的圖譜來幫助學生感受、理解和體驗音樂意境。

正在加載圖片

  圖一

  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音樂課本中,第三單元第一首作品就是黃自先生創(chuàng)作的《西風的話》。在通過聆聽全曲感受作品基本的音樂要素之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這首藝術歌曲旋律豐富的表現力,筆者讓學生們根據旋律走向畫旋律線的方式,感受旋律在級進的音程中加入大跳的手法,起伏變化較大,展現出每個樂句不同的情緒對比??紤]到大部分學生對畫旋律線還比較陌生,且《西風的話》這首作品全曲由4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比較長,所以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帶著學生放慢速度邊唱邊畫旋律線。將作品的前兩句在同一水平上畫出來(見左圖),可以清楚看出前一句末音和后一句首音是相同的,這樣能讓學生較清晰地明白“魚咬尾”的作曲特點。

正在加載圖片

  圖二

  第三單元有一首民樂合奏作品《豐收鑼鼓》。這首作品的d樂句曲式非常有特點,(以課本譜面為準)橫著看,每行的前兩小節(jié)和后兩小節(jié)運用了同頭換尾的手法,豎著看,第一行和第二行運用了自由模進的手法。在課堂中,感受完音樂情緒之后,通過唱譜讓學生們觀察旋律特點,先讓學生們討論。橫著的同頭換尾學生們可以很快反應出來,因為a樂句也有類似的手法。對于豎著的模進手法,筆者讓學生們邊看著簡譜的旋律,邊聽筆者用較慢的速度唱旋律,根據旋律的走向畫出旋律線(見圖2)。通過觀察旋律線的走向學生們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旋律線幾乎相同,進而開始介紹自由模進的手法。運用了這種手法的旋律就會產生相互呼應的效果,就像兩個人在相互對話。下一階段就可以讓學生分組哼唱旋律,進行簡單的對唱。

  結語

  本文旨在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將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音樂學科愈來愈被重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有一定促進作用。教師可以結合相應教材,促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因此筆者基于人教版七上音樂教材及課標,將部分作品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聲勢法、打擊樂器、即興編創(chuàng)、圖譜法等教學法,針對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進行教學步驟的設計,將較單一的教學方式多樣化,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更好的審美體驗。本文的撰寫過程亦是筆者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學習、思考、實踐的過程,文中研究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丁雪蓮.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242-244.

  [2][美]戴維·埃利奧特著.《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第一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