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藝術素質測評背景下的小學低段識譜策略
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fā)布, 指出“要建立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制度”。2015年5月, 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也明確指出, 要抓住音樂表現(xiàn)能力的測評體系建設, 要測試學生是否具備初級的識譜能力, 是否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姿勢等等。這些文件的出臺, 使學校教育中一直處于薄弱地位的音樂學科得到了重視。
識譜是學生打開音樂之門的一把鑰匙, 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 不少學生直接模唱歌詞的能力相當強, 可卻不會唱譜。但“讀譜訓練”和“視唱練習” 是很枯燥的, 單一且冗長的講授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很難被他們接受。《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 學生學會讀譜要通過音樂實踐活動, 而不是通過專門的讀譜練習,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 在感性積累和認知音樂的基礎上進行。由此可見, 教師必須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組織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低段識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識譜能力談談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的幾點做法。
一、巧玩節(jié)奏, 為識讀樂譜打下基礎
節(jié)奏是組成音樂的要素之一, 是音樂的“骨骼”,是學好唱歌的重要前提。但節(jié)奏訓練比較枯燥, 如果不注意教學方法引導低年級學生練習, 效果肯定不佳。因此,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例如, 在教授湘教版第一冊第6課《爺爺、爸爸和我》歌曲中走(X)與跑(XX)節(jié)奏的轉換時, 筆者按如下程序組織教學。
?、賻ьI學生聽歌曲伴奏走恒拍。
?、谠趯W生完整體驗歌曲之后出示新的節(jié)奏型:“X XX | X X | XX XX | XX XX | X X | X - |”。
?、垡龑W生加入聲勢動作: “我們的身體里藏著許多‘小樂器’, 我們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腳、捻指、打響舌等方式奏響它們, 你能用這些‘小樂器’為歌曲伴奏嗎?”
④將學生創(chuàng)編的動作整合起來: “剛才大家用身體小樂器演奏得真好, 但如果我們把這一串動作統(tǒng)一起來就會更整齊、更好聽! ”(X拍手、XX拍腿、X-跺腳)⑤引導學生在二分音符(X-) 處加入嘆息聲“唉!唉!” 然后圍成圈走, 接著變換隊形, 走出長蛇等各種隊形。
?、拮詈髮W習兒歌, 將本課所學節(jié)奏知識進行總結:八分音符(XX) 個子小, 兩人擠著一條凳; 四分音符(X) 守本分, 一人坐了一條凳; 二分音符(X-) 塊頭大, 一人要坐兩條凳。
在以上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活動中, 筆者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動覺, 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音樂實踐中掌握了知識技能。
此外, 節(jié)奏也是音樂諸要素中與人的生理、心理感知關系最密切的, 它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 人體的呼吸、脈搏, 火車運行、屋檐滴水、馬兒奔跑、鐘表行走等等都有節(jié)奏。我們可以捕捉生活中的節(jié)奏進行教學。如用知了的叫聲感受附點節(jié)奏,用體育課老師的口令感受切分節(jié)奏, 用“母雞下蛋咯咯噠” 感受前十六后八的節(jié)奏。還可以有節(jié)奏地朗讀兒歌, 幫助記憶, 如: “四分音符愛小鴨, 嘎嘎樂哈哈; 八分音符是小雞, 嘰嘰嘰嘰真淘氣; 十六分音符愛跳舞, 踢踏踢踏踢踏踢踏真神氣。” 這樣, 就會將枯燥的節(jié)奏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內(nèi)容, 從而降低教學難度,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游戲激趣, 和“唱名寶寶” 交朋友
皮亞杰指出, 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 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 強迫學習是違反心理學原則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動, 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筆者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 思維具體形象的身心特點, 從興趣出發(fā), 啟發(fā)學生主動、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在游戲中體驗音樂, 感知音樂,從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
例如, 在教學認識“mi、sol、la” 三個音時筆者是這樣組織教學活動的。
①用一個故事引入音高概念的學習。分別出示寫著mi (熊爸爸)、sol (熊媽媽)、la (小熊) 的頭飾, 講述自編的“小熊的一家” 故事之后, 問學生: “小熊問候‘你好’ 時怎么說呀?” 學生用細、高的聲音說出“你好”。筆者又問: “熊爸爸怎么問候‘你好’ 呢?”學生則用粗、低的聲音說出“你好”。以此讓學生區(qū)分很高和很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