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藝版三年級下冊音樂欣賞課《賽馬》教學設計
問生從旋律線看出來第一樂段的力度是弱?是強?還是有強有弱呢?
設計意圖:通過模仿騎手的騎馬、揮鞭等肢體舞蹈動作,結合馬鞭聲與馬蹄聲的配音,把肢體體驗與節(jié)奏特點有效的融合,輕松的進行了樂曲的力度感受。
三、第二樂段(用歌聲感受主旋的情緒,加上小樂手的演奏體驗)
1.出示第二樂段譜子,聽賞第二樂段
2.問學生,聽完這段音樂后此時的心情,并講解作曲家此時想讓我們體會到的意境
同樣的一段音樂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其實作曲家此時是想讓大家體會到賽手們“騎著馬兒把歌唱”的喜悅心情。
3.主題旋律學習:
第二樂段出現(xiàn)了樂曲的主題旋律
A.出示主題旋律,用鋼琴彈唱一遍
B.調整呼吸,身臨其境去體會聞草香,用lu模唱
C.師生一起視唱主旋譜子
D.師唱前兩小節(jié)譜子,生接唱后兩小節(jié)
E.師用“天蒼蒼,野茫茫”填詞演唱,生隨師用“風吹草低見牛羊”接唱
F.用快速來演唱填入歌詞的主旋
告訴學生,現(xiàn)在是賽馬時,速度因該快些來演唱
G.師用二胡演奏
4.介紹二胡
我們的民族樂器“二胡”, 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琴筒、琴桿、琴弦、琴弓等部分組成的。
5.用二胡的演奏,讓學生體會二胡的豐富音樂表現(xiàn)力
二胡雖然只有兩根弦,但是它的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能演奏出各種效果(《二泉映月》的一樂句感受“悲傷的”;《茉莉花》的一樂句感受“優(yōu)美的”;模仿演奏出小貓“喵”的叫聲)
6.師用二胡跟伴奏音樂演奏第二樂段,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體驗演奏技巧的多樣性,導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演奏方法的學習
7.學習三種演奏方法連弓、頓弓和撥弦,引出主題旋律、變奏一、變奏二
讓大家體驗小樂手的演奏樂趣。
首先學的是舒展的長弓(讓生模仿舒展的拉弓);接著是短促的頓弓(讓生模仿一頓一頓,短小有力的效果);最后是最感興趣的撥弦(找個別學生直接用手指在老師的琴弦上撥動聲響,再找一位學生和老師現(xiàn)場配合演奏出撥弦部分)
8.總結第一遍用連弓、第二遍用頓弓、第三遍用撥奏,同時展示出總結表格
師生總結:第一遍用長弓演奏了主題旋律;第二遍用短弓把主旋進行變奏;第三遍用撥奏為主旋伴奏
9. 跟音樂,模仿二胡的三種演奏方法(找三位小樂手作為領奏)
10.跟第二段音樂,師生共同模仿二胡的三種演奏方法(加上道具)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音樂練習,用歌聲記住了主題旋律。一直貫穿賽馬場上騎手和樂隊樂手的角色,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樂隊中樂手演奏的狀態(tài),并享受到民族樂器的魅力帶來的樂趣。使學生初步建立起欣賞中節(jié)奏、音準及聽音的意識,為扎實的欣賞學習打好了基礎。“小樂手”的角色,吸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讓他們不僅學習到二胡演奏技巧的不同,而且又輕松的進行了主旋與變奏的區(qū)分。
四、第三樂段(用節(jié)奏體驗樂曲的再現(xiàn),化身拉拉隊員敲擊節(jié)奏型把作品推向最后的高潮)
馬上就要到終點了,騎手們鼓足了勁準備沖刺了!
1.聆聽最后一段,讓生分辨此段音樂旋律和前兩段哪一段相似?
2.總結這就是音樂中常見的ABA結構
3.師生共同扮演啦啦隊,用舞蹈道具筷子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一起來敲擊
(最后結束句提示:由弱漸強)
設計意圖:運用身體聲響和蒙古舞筷子為樂曲敲擊節(jié)奏伴奏,讓學生了解可以用多種途徑表現(xiàn)同一首樂曲,重視音樂實踐中的這些創(chuàng)造活動,充分開啟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五、完整欣賞作品,并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多種音樂形式表現(xiàn)作品
1.現(xiàn)場版,小小藝術家表演完整樂曲
結合每個樂段的學習,學生們來做小藝術家,用不同的形式表演《賽馬》整首樂曲
2.拓展,欣賞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賽馬》演奏視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音樂是無國界的,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欣賞中國的二胡演奏家和外國的交響樂團共同演奏的《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