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高中音樂課改 >

試論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學》

[摘要]:音樂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現(xiàn)在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不能充分體現(xiàn)鑒賞教學對促進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在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呼喚下,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鑒賞教學的價值,成為擺在每一個音樂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本文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出發(fā),對在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并引發(fā)了一些思考,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當中的體會和經(jīng)驗,對其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音樂鑒賞;創(chuàng)新教學

音樂藝術最本質的功能,是給人美的體驗和感受。從人們日常音樂生活現(xiàn)象來看,社會上能歌善舞者畢竟為數(shù)不多,而最廣泛的還是音樂欣賞者。而我們的學生,將來就是社會上的主要成員,試想,我們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蘇霍姆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為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而主要是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而當今的社會,各式各樣的音樂良莠混淆,雅俗交織,美丑難辨。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這個時期應有意識地讓他們多接觸一些健康向上的古今中外音樂珍品,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優(yōu)良性情、健康的審美觀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提高學生感受、鑒賞音樂的能力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對于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yǎng),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把原來的音樂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大領域,從學生本位出發(fā),遵循音樂是聽覺藝術的規(guī)律,在以人為本,強調實踐、體驗、探究,倡導多元與綜合等理念的指導下,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與拓展,原傳統(tǒng)教學內容中的“欣賞”,在教學領域中整合成了鑒賞。人們對感受與鑒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尤其是其改革的方向和途徑,也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

但是,在今天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不能充分體現(xiàn)“感受與鑒賞”教學對促進學生各方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1、對音樂的鑒賞違背了“以音樂為本”的指導思想,導致了教學的“非音樂化”傾向。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都不可能離開音樂、音響和人的聽覺,傾聽音樂是音樂欣賞的主要方式。音樂欣賞固然需要某些“非音樂”的因素輔助,如:欣賞音樂有時需要用語言文字、圖象畫面等加以引導,但是這些輔助僅僅是一種媒介,而音樂欣賞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還是“傾聽音樂”。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因為音響在時間中展開,因此音樂也是時間的藝術。音樂藝術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音樂鑒賞教學應以聽賞為主,教學中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有學生想像的空間。誠然,音樂藝術與語言藝術都是藝術,語言也是一種音響,但是,語言仍然不能替代音樂。因此,教師需要的是適當?shù)囊龑Щ蛱崾?,而不是以長篇大論口頭語言來替代音樂,導致了教學的“非音樂化”傾向。

2、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情感參與和審美體驗被動、機械。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按照教材上的音響資料,整堂課讓學生欣賞音樂作品。這種教學形式單一的課型不符合新課程音樂教學的原則。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由多項教學內容構成的綜合課。因此教師必須善于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和結構。

教學形式單一的鑒賞課不利于學生的音樂素質全面發(fā)展,使學生在教學進行過程中處于一種被動的聽覺參與和思維參與的地位,而長時間的被動狀態(tài)會使學生對音樂課失去興趣。它會造成學生心理疲勞和興趣抑制。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到教學對像的審美心理、審美態(tài)度、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為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近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甚至創(chuàng)造音樂。

3、過于依賴電教多媒體技術,忽視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多媒體教學手段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節(jié)省了板書、換磁帶、搜索等時間,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大大增加,其優(yōu)越性是顯而易見的。

可是,在音樂鑒賞過程中,過多地依賴電教多媒體設備和技術,教師就成為播放這些音像資料的機器。師生之間的交流少了,互動少了,喪失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在學生心目當中的地位,對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創(chuàng)設融洽的課堂氛圍是極其不利的;同時,嚴重違背了音樂的審美教育價值。正如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人格的作用?!毙率兰o教師不僅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要教學生如何做人;不僅要做學者,更要做教育家,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學生。

4、對作品的分析標準統(tǒng)一,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鑒賞教學要使學生將生活經(jīng)驗與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手段聯(lián)系起來,促使他們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

在鑒賞教學中,給學生欣賞的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創(chuàng)作背景、表現(xiàn)意境和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在欣賞音樂之前,通常教師都要對作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介紹,要引導學生按照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去感受和理解音樂。這樣,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被限制和扼殺了,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成為了千篇一律的統(tǒng)一模式。

實際上,學生受個體不同生活經(jīng)歷和身體、心理發(fā)育的不同程度的影響,通過聆聽音樂作品,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肯定會產(chǎn)生偏差。統(tǒng)一和片面的理解和感受音樂,就失去了音樂教育的價值,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5、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單一,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在感受與鑒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教師常常是用“對”和“錯”來給予評價,沒有切身地考慮和體驗到學生的感受和情緒。對學生的評價沒有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指標,沒有考察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

如對欣賞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感受與鑒賞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tài)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xié)調能力,音樂感受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xiàn)能力,探究音樂的態(tài)度與創(chuàng)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

如果對學生的評價脫離了以上的一些基本要素,那么,就不能激發(fā)學生對于感受與鑒賞音樂教學內容的興趣,不能充分發(fā)揮音樂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

6、音樂教師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及綜合文化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在鑒賞教學中,音樂教師個人的音樂素養(yǎng)及綜合文化素質是保證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現(xiàn)在的音樂教師普遍存在:知識與技能結構單一、重技輕藝,文化素質偏低等現(xiàn)象。試想,如果一個對音樂作品自己的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的音樂教師,又怎能去教育和感化學生呢?可是,在大量教學參考資料的左右下,我們的音樂教師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在慢慢地被消磨,對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依賴教參和電教設備等手段,完全沒有了自己的見解、體會和思想。而且,有些音樂教師有較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教強的專業(yè)基本功,但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能把自己豐富的學識通過語言傳授給學生,這也是教學當中的一個弊端。音樂教育價值當中的“文化傳承價值”,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有教強的音樂素養(yǎng)外,還要具備綜合文化素質。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和探索。

1、以學生的感受與鑒賞為主,以音樂為本。在教學中,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

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應滲透在各個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通過音樂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fā)展審美想像,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鑒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個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

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當中。要注意發(fā)揮“通感”的作用。例如,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欣賞曲的主題或片斷,熟悉、背記音樂主題。再如,結合音樂進行身體動作或表演,隨音樂擊拍、踏腳、拍手、做各種即興動作、做音樂表演和舞蹈動作等等。我們應該采用這種綜合性的、生動活潑的欣賞教學方法,避免欣賞教學單純依靠聽覺、過多講述,使鑒賞教學死板乏味。在教學中,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便于師生交流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3、鼓勵學生對音樂作品分析與感受的“求異”思維。情感在審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審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聯(lián)想、想象、感情、理解等多種心理因素的統(tǒng)一體,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機械地相加或簡單地堆積,而是通過情感作為中介,形成有機統(tǒng)一的審美心理。

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審美情感。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體現(xiàn)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許個性的存在。當學生的感受與教師的有差異時,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只要學生的思維方向符合審美的基本規(guī)律,就應該給予肯定。即使是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原作有偏差,也應該在鼓勵的基礎上,耐心地進行啟發(fā)、引導,使其熟悉、掌握音樂語言的特點,逐步積累音樂審美的經(jīng)驗,對自己的情感體驗樹立起信心。

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所聽的音樂有獨立的見解和感受,才有可能實現(xiàn)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互動過程,真正實現(xiàn)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過程。

4、豐富音樂鑒賞教學的人文內涵,體現(xiàn)教學的多元化。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學生通過學習華夏民族音樂和世界其它國家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具體表現(xiàn)在音樂的綜合性,它不是語言,又勝似語言;它和美術、舞蹈、戲劇、詩歌都有著藝術感覺上密切的關系,這就是“藝術通感”。同時,音樂又和政治、科學、外語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綜合的意義,就在于一種生態(tài)的、互補的、碰撞的關系。

音樂教育與生俱來具有人文學科的屬性。這次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在理念上“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在內容標準上,強調音樂與社會生活、與姊妹藝術、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在感受與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熟悉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和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音樂文化,擴展文化視野,逐步樹立平等交流、并存共榮的多元文化觀,這對于國際間的交流、理解與合作是有益的。

5、改進與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實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毙碌脑u價機制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課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更加有興趣地學習音樂,促進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形成貫穿于音樂教學全過程的、生動活潑的良好評價氛圍。

在教學評價中,應對學生過去和現(xiàn)在做全面的分析,根據(jù)他們過去的基礎和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預測性地揭示每個學生未來發(fā)展的目標,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激勵他們釋放自己的發(fā)展?jié)撃?,在評價中主張重視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學習情感的表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表達能力、學習努力程度、與同伴的協(xié)作交往能力、內差評定、發(fā)展特點等方面。發(fā)展性評價功能發(fā)揮的關鍵,在于能否調動評價對象內在的進步欲望,實現(xiàn)從“他律”到“自律”。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評判的狀況,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在評價資料的收集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通過“協(xié)商”達成評價結論,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實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

6、音樂教師應以較強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文化素質吸引、啟發(fā)和感動學生。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展示其學識魅力,以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范唱、范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分析、理解作品,把課堂當成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用音樂藝術美的魅力吸引學生,感動學生,引起共鳴,從而達到音樂教育目的。同時,要以精湛的教學藝術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形成鮮明而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一定要具有音樂審美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學習能力。同時,教育藝術要根植于對學生深厚的愛,從而促進他們審美心理結構的完善和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除此之外,音樂教師還要不斷提高音樂教育理論水平,有廣博的綜合知識儲備,持續(xù)的文化知識更新,適應新時代的新挑戰(zhàn)。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從音樂鑒賞教學對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出發(fā),用于創(chuàng)新,敢于開拓,抓住教學的機遇,把握教學的特點,真正通過符合時代要求、有創(chuàng)新性的音樂鑒賞教學,落實音樂課程標準,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4]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5]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

[6]吳躍躍.《音樂教育協(xié)同理論與素質培養(yǎng)》.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7]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9]特里斯.M.沃爾克.《音樂教育與多元文化----基礎與原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0]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4]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5]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16]邁克爾.L.馬克著.管建華、喬曉東譯.《當代音樂教育》1991年版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