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欣賞課創(chuàng)新初探
摘自:《浦東新區(qū)教育信息網(wǎng)》
高中音樂欣賞課作為藝術(shù)欣賞課程之一,是高中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素質(zhì)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卻有不少學生不喜歡音樂課。除一些音樂特長生外,大多數(shù)同學對一些藝術(shù)性高,內(nèi)涵豐富的音樂卻不愿問津。問其原因,有的認為自己音樂基礎較差,有的說自己沒有音樂細胞,有的用學習較忙來搪塞。究其根本,我認為主要是他們并沒有從音樂課上獲得不同于別的科目的體驗。如何使音樂課產(chǎn)生應有的藝術(shù)魅力和審美情趣以此吸引學生,把學生們從疏離音樂的被動應付拉回到熱愛音樂、崇尚藝術(shù)的主動接受中來,正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所要面臨的考驗。
在這幾年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我嘗試了一些方法,現(xiàn)將其總結(jié)如下。
一、“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
有位同學曾經(jīng)這樣表白過:“我理想中的音樂老師應該充滿激情,用自己的表演使我不知不覺地進入音樂作品所展示的境界之中。是的,作為執(zhí)教音樂欣賞課的老師,我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名導演或演員,用智慧和情感去營造藝術(shù)情景,讓學生們從課堂上的觀眾角色向音樂天地的主人角色轉(zhuǎn)變。此時學生的情感會真正與音樂的旋律交融,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心目中充滿藝術(shù)享受的圣殿。
如在欣賞大提琴曲《天鵝》時,教師可以用自己的形體動作來模仿天鵝的舞姿。盡管難以做到如舞蹈演員一樣專業(yè),但旨在用一種真情投入的精神來感染同學們的竭誠付出卻是不可或缺的。此時,可以準備一首詩朗誦,由同學們伴著音樂來朗誦,最好由那些自認為沒有音樂細胞的同學承擔??梢韵胍?a href=http://qzxapp.cn/jiaocheng/gangq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鋼琴清澈明亮的音色襯托著大提琴柔美深沉的形象描繪時,是何等高雅抒情的一種意境,在教師和同學們的共同演繹下,學生恍惚進入了一個靜謐、幽美、神奇的音樂世界之中。在這種意境中,再來梳理這首樂曲就可達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學生也會在樂學情景中深得其蘊。
二、讓音樂“動”起來
在音樂欣賞上,為了達到欣賞的效果,教師往往只強調(diào)“靜”,因為只有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音樂才能產(chǎn)生最佳效果。但是對于那些自認為沒有“音樂細胞”的學生來說,若不首先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感知,何談賞聽的最佳效果呢?為此,我借鑒音樂發(fā)達國家的一些音樂教法,把音樂、詩歌、繪畫、舞蹈、戲劇等諸多審美因素有機結(jié)合,互相滲透,變“靜態(tài)”教學為“動態(tài)”教學,以喚醒學生對音樂感知。
讓一個同學“動”起來容易,讓一群乃至整個班同學動起來卻是很難的。這需要教師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可選擇一些熱情奔放、動感十足的樂曲,以其強烈的節(jié)奏感激發(fā)同學們表現(xiàn)欲。我們也可以用聲音、形體文字、繪畫等形式去營造一種易使學生激動,從而是主動去感受、去體驗的音樂情景。如,欣賞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時,由于樂曲較長中途又不便打斷,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用文字、圖片來給一些提示。在樂曲進行時教師可鼓勵同學們戰(zhàn)勝自我,超越自我,對不同段落,不同節(jié)奏的區(qū)域樂曲進行模仿演繹,或是模仿小提琴演奏的狀態(tài),或是模仿吉普賽人流浪生活的狀態(tài)。在一些有表演欲的同學帶領下,一些害羞同學也會“蠢蠢欲動”,或跟著打拍子或即興表演,千姿百態(tài)動作竟如此生動、自然,是同學們自由,奔放的激情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很多同學分明感受到流淌在自已身上的藝術(shù)細胞!正如德國教育家蒂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三、讓學生來解說音樂
有些欣賞題材并不需要教師把情緒和情節(jié)直接“拋給”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過程便會印上老師操縱的痕跡。而一旦教師與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與教師的理解不盡相同,學生的依賴與順從便會滋生。這種做法既阻礙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又使他們的情感被認知“枷鎖”所束縛,甚至導致學生因被動接受而遠離音樂。
因此,應嘗試把音樂放給同學們聽,啟發(fā)學生根據(jù)音樂的要素展開聯(lián)想。在廣闊、自由的音樂天地中,讓學生使教師在重復的欣賞中享受始料未及的新意與美感。
如欣賞門德爾松的《乘著那歌聲的翅膀》,作曲家的本意是描繪恒河兩岸秀麗的風光以及意欲帶著家人去尋找世外桃源生活的愿望,在聆聽這首樂曲的時候我往往不去介紹此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只是讓同學們細心聽,自由地展開聯(lián)想:或用語言或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此曲的理解。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感受到充滿了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題,但也有獨特見解的,有一位同學就用“日出----烏云密布----雨過天晴”三幅畫來描繪樂曲中變化。雖然他的描述與樂曲的本意有很大差異,但我還是表揚了他,因為他在欣賞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情感展開了自由的想象,這節(jié)課給我和學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從“學會”到“會學”
音樂欣賞讓學生僅僅“學會”欣賞幾首名曲,這顯然不是目的,“會學”才是關(guān)鍵。正如清代學者李漁所說,“授人以魚,莫若受以漁”。這里“魚”是指東西,“漁”是指捕魚。我想作為音樂教師,不僅要善于傳授音樂知識,更要善于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欣賞樂劇《貓》之前,我先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多提問題,并對問題加以篩選、分類。譬如:“什么是音樂劇?音樂劇和歌劇、舞劇有哪些區(qū)別?音樂劇的演唱方式是怎樣的?等等。
讓學生提問,是為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多種思維作用下,不斷提高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經(jīng)過自已的努力,解決了一些問題,嘗到了甜頭,就能體會到什么是“學會”。我們力求讓學生感到欣賞音樂不是被動的呆板的,而是想象與聯(lián)想、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的自由發(fā)揮。如此反復,使學生逐步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升華。
五、師生角色轉(zhuǎn)換
我經(jīng)常對我的學生們說,雖然站在講臺上我是你們的老師,但在某些方面你們也可以做我的老師。你們在接受新事物、尤其是新型音樂的速度上是最快的,在這些方面我還要向你們請教的。譬如,當前在學生中最流行的RB、HIP-HOP等類型的音樂我就不太清楚?!安恢滥俏煌瑢W能給我講解一下?!蔽矣眠@種方法激勵著每位同學,他們就會有意識地去尋找這方面的資料,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既讓同學們增加了一些課堂以外的知識也使他們的間樂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得以提高。同時,我還會安排同學們走上講臺,也來當一回老師,而讓他們講的是他們耳熟能詳?shù)囊魳奉愋?。師生互動,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學生們對音樂的熱愛,他們真的會做很多準備,包括文字的準備、語言的準備,講起課來都宛如一個小老師。通過同學們的講課不但使我受益匪淺,也拉近了我與學生間的距離。
音樂是一門藝術(shù),音樂教學更是一門藝術(shù)。我將繼續(xù)在這塊藝術(shù)園地中不斷學習摸索,讓師生間的情感通過音樂的交流迸發(fā)出最美麗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