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音樂管理論文 >

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調研——以深圳市鹽田區(qū)為例

作者:深圳市鹽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藝體幼綜合部?李婷 牟曉凡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3-11-21   點擊:

  學生案例:陳雨晴,曾連續(xù)就讀鹽港中學初中部、高中部。該生自初中起接受“靈性音樂教育”實踐,通過“寓戲于樂”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藝術興趣,挖掘表演特長,經過四年的“靈性音樂教育”培養(yǎng),從無專業(yè)特長成長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學生(2019年9月以民樂表演專業(yè)第一名的成績錄取)。

  3. 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大為提升,研究成果豐富。

  通過實踐,教研員主持課題研究以來,連續(xù)獲國家、省、市一等獎11個,待出版《教育戲劇融入音樂課堂案例集》等著作三部。研究團隊中1/3的成員開展了省市區(qū)級相關課題研究,在國家、省市區(qū)級獲獎、發(fā)表論文38篇。全區(qū)80%以上的學校獲市級以上獎項。學生戲劇屢獲國家級大獎,《特別的流動紅旗》獲中國教育信息化創(chuàng)客教育研究中心項目學習一等獎案例,《巾幗風采》獲教育部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二等獎。

  (二)出現的問題

  1. 教學目標定義模糊

  音樂教學目標是音樂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是音樂教學設計和評價的基本依據。在整個音樂教學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學目標應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學目標的結構層次,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圍繞教學目標整體性設計和評價音樂教學。也就是說,要在教學實踐中真正體現“為什么而教”,而不僅僅是“知道”為什么而教。音樂教學目標結構簡析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明顯的特殊性。

  1956年,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立足于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tǒng)。他提出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實際,新課程將課程(學教)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發(fā)布了新的2017版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這一版的學科課程標準有兩大亮點:一是明確地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課程標準一同發(fā)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的用詞是“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二是明確了學業(yè)質量標準。

  教育戲劇的綜合特質正配合了“多元智能”的教育及開發(f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確實是全人的教育。多元智能包括語言、邏輯、自然探索、肢體、空間、音樂、人際關系、內省等八大智慧,教育戲劇現在是世界上已知的能夠訓練多元智能的最好工具。

  從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教師反饋表中可以看到,中小學音樂課融入教育戲劇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成為困擾著我們團隊老師的問題。如果設定為教育戲劇的教學目標,是否脫離了音樂本體的教學?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時間開展戲劇教學?如何把握這節(jié)課音樂與戲劇的尺度?如果教育戲劇的元素太多,是否成為了一節(jié)戲劇課而不是音樂課?我們國內絕大多數的中小學音樂課程體系內,還沒有單獨的教育戲劇課,那么如何在音樂課上巧妙地融合教育戲劇?

  2. 學校音樂課每周課時有限

  根據國家教育部文件要求,目前我們深圳市中小學音樂課每周課時為1—2節(jié)(小學2節(jié)、中學1節(jié)),用來完成國家指定的音樂教材內容,課時剛好滿足要求。研究課融入了教育戲劇后,課堂氣氛活躍了,師生的思維開拓了,但是老師普遍反映音樂課上不完了。從課堂教學調查數據統(tǒng)計表和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教師反饋表中得出,課時的不足影響著教學的一定成效。如何在中小學音樂課做到既能完成音樂課本體學科知識和能力,又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時還能融合教育戲劇的“全人教育”理念?

  3. 研究對象跟蹤持續(xù)性不夠

  研究結果需要在一定研究期內對研究對象進行持續(xù)的觀察、記錄、調查與分析。在收集整理鹽田區(qū)學生音樂課堂情況調研對比表時發(fā)現,我們研究團隊成員是由來自全區(qū)16所不同中小學的18名音樂教師構成,有些教師這個學期教小學三年級,開展了班級研究課,但下學期教務處安排此教師依舊擔任三年級教學,研究班卻升到了四年級,這導致了研究班學生個體研究的中斷。同時,18名研究團隊教師中,小學教師占有17名,并且80%的研究執(zhí)教教師被學校安排擔任低年段課程的教學,擔任高年段的研究團隊教師并不多,這對于研究范圍存在一定局限性。

  4. 音樂教師的教育戲劇專業(yè)知識面不夠

  目前,中小學音樂課堂都是音樂方向的教師擔任授課,學校課程內沒有開設專門的戲劇課程,所以出現了音樂教師不懂戲劇,戲劇教師不懂音樂教學的局面。雖然我們研究團隊定期開展戲劇的系列理論、工作坊等培訓,但是術有專攻,由于研究期限較短,音樂教師對戲劇學科本體的專業(yè)深度了解學習是不夠的。

  三、討論與建議

  1.根據課型設定教學目標

  針對李克特式五點量表分析的1—6題的反饋,我們在前期三年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進一步地應用與探索,依托立項2019年省課題《融入教育戲劇的中小學靈性音樂教育實踐研究》,促進研究的深化。目前,我們將中小學音樂課開展教育戲劇的實踐課分為融入教育戲劇的音樂課和戲劇教學表演課。前一種課型是我們之前研究主要使用的方式,以音樂課的課程標準為依據,融入教育戲劇的手段和手法,豐富音樂課堂的表現形式,促進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第二種課型應用于音樂課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的要求更多的是在第一課時已經完成音樂課教學內容基礎上,鞏固和提升音樂課的知識,加入教育戲劇學科本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實現全人教育理念。

  2.開展音樂課堂拓展性課程

  教育戲劇拓展性音樂課程分為常規(guī)課教學、研究課教學、展示課教學。我們之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常規(guī)課的教學,于是產生了課時不足的矛盾,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研究課教學,如何巧妙地將教育戲劇課程的內容融入音樂課,既能完成音樂課堂的目標,又能落實教育戲劇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在前面兩種課的基礎上,再推出展示課。教育業(yè)務主管部門可舉辦一些區(qū)級對外的公開研討活動,或組織研究團隊參加一些省市的課例展示,以此產生更多的思想碰撞和認同。

  三種不同的課型,由于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不同,因此上課的教學手法、教學目標和培養(yǎng)對象也不同。比如,常規(guī)課是面向全體學生,運用的是教育戲劇法的融合開展教學。拓展性研究課面向部分感興趣的學生群體,傾向于教育戲劇的學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放在課后或者社團開展。展示課更多的是考驗研究團隊執(zhí)教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執(zhí)教對象可能是本校學生、也可能是外校本區(qū)的學生,甚至是其他地區(qū)的學生。

  3.研究團隊提前部署,分組開展專項研究

  前一階段研究團隊成員基本為本校科組長,這是出于研究工作推動和組織各校的開展更為便利。但是由于部分科組長年齡較大,創(chuàng)新意識較弱,一下子很難跳出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思維;同時,科組長承擔的教學任務較多較重,很多時候因為諸多客觀原因,導致研究中斷。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