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與學
(二)音樂鑒賞教學“冷落化”
在高中時期,因為應試教育的緣故,學校里的音樂教育被有有意的縮小了,不但課程少,任課老師也對此不上心,更多時候音樂課和體育課一樣,都是“自習課”自己預習、復習、完成高考需要考試科目的作業(yè)。對于許多高中生來說,音樂課是來之不易的一節(jié)休息課,可以做作業(yè),可以趴在桌子上睡覺,無論是學校、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對此都不在意,音樂課被無限的弱化了。
(三)音樂鑒賞教學“僵硬化”
除去這種情況之外,教學的僵硬也是讓高中生難以接受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課堂上教師主要是教學生唱歌,學生被動的練習對自己來說過于“古板”的歌曲,這種強制性的灌輸導致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學起來也不夠用心。同時在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上沒有創(chuàng)新,一味地用古板的經(jīng)驗教育當代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興趣點,這也是音樂課在學生中不得人心的關鍵。
現(xiàn)在的學生們對于歌唱還是極其感興趣的,但是如果讓他們聽那些鋼琴曲之類的純藝術類的鑒賞曲,他們對此卻提不起什么興趣。而在教學之中也是照本宣科,沒有絲毫創(chuàng)新,這也使得學生對此越發(fā)的提不起興趣,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huán)的出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訴求并不重視,在教學中依舊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說唱什么就得唱什么,說聽什么就得聽什么,學生對此根本沒有什么選擇的權利,這樣會大大消磨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上課索性連書都不愿意擺在桌面上,這種做法更加不利于音樂課的展開。
三、如何處理音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
(一)音樂鑒賞中教與學的相輔相成
我國的音樂教學模式大都是傳統(tǒng)的,一般來說,我國的音樂教師只向?qū)W生傳授書本的知識,學生則只負責學習教師的傳授內(nèi)容,由此看來,教學就成了教師對學生的一種單項的傳授活動。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授予者,當學生對于知識感到十分渴望時,教師就需要充當起海洋的角色,同時還需要充當起活動的教科書以及學者的角色。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與教導,學生可能不會那么快的學到知識。所以,教師其實就是課堂的主宰者和領頭軍。所謂的教與學的相輔相成就是教師在課上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而學生也可以輕松地獲取到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和指引的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是互相溝通、補充的關系,他們在教學中不斷地交流,共同獲益。
音樂鑒賞教學如果只是簡單地聽聽音樂、放放視頻和教師照本宣科的分析作品等方式,如果學生不能完全領會音樂的內(nèi)涵,也就無法達成審美訓練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師在音樂鑒賞課中,要學會制定一個目標,立足于當前,放眼于未來。既要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為核心,還需要在日常的講課中,著重對學生的智力以及學習能力進行開發(fā);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有效提高學習能力,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聯(lián)想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和開發(fā),由此引導學生成為品德良好、人格健全的人。全面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的多角度、全面性發(fā)展。郭聲健曾表示,在我們的藝術教學中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藝術融合,二是藝術參與,三是藝術愉悅。廖乃雄也曾對音樂教學的執(zhí)教發(fā)表過獨到的見解,一是審美的原則、二是直觀的原則、三是模仿的原則、四是啟發(fā)的原則、五是游戲的原則、六是原本性(元素性)原則、七是適應性原則、八是發(fā)現(xiàn)性原則、九是創(chuàng)造性原則、十是自做的原則、十一是合作的原則、十二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他們兩人的話已經(jīng)很好地說明了教學的道理,以及藝術教育的實質(zhì)。
(二)教師如何處理教學中的問題
1.教師要多與學生互動,幫助他們了解音樂
在音樂鑒賞課中,教師不要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枯燥的音樂內(nèi)容,而是要重在互動。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男?a href=http://qzxapp.cn/jiaocheng/tiyi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提琴曲《梁?!窌r,可以先讓學生們下去查找資料以及音樂所說的背景,然后讓同學們在課堂上來分享,再告訴學生大小提琴在音樂中分別代表了故事中的哪些人物,細細的和學生共同評判賞析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最后讓同學們起來說說自己聽了這首曲子后的感覺和想法。教師和同學在音樂中一起感受音樂情感,共同交談音樂內(nèi)涵,這樣才能讓學生提起對音樂的興趣,從而熏陶自己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