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新課程音樂鑒賞模塊的學生學習評價實踐研究
北京匯文中學 劉莉
內(nèi)容提要:
在高中音樂新課程中,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兑魳疯b賞》模塊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得到怎樣的學習評價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對音樂的自我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情趣。對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應建立在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之上,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和音樂鑒賞的模塊特點,采用自評、互評及他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和一定教學階段通過觀察法、提問法、討論法、習作展示法等教學方法,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等進行形成性評價。模塊學習結束時,通過試卷對學生音樂鑒賞的綜合能力進行終結性評價。最終,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做出總體評價。
主題詞:高中音樂鑒賞模塊 學生學習評價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正文:
《音樂鑒賞》模塊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是高中階段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一年的教學結束后,學生得到怎樣的學習評價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對音樂的自我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情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學、客觀的評價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是高中音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依據(jù)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如: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tài)度、參與程度及合作能力;音樂的感受體驗能力、表現(xiàn)能力、評價能力、探究與創(chuàng)編能力;對音樂于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等。評價的方式與方法則建議遵循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互評及他評相結合等原則。
根據(jù)以上建議和要求,我在兩年的高中音樂鑒賞模塊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了一些對學生音樂學習評價的一些方法。
一、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ㄒ唬┣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評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是高中音樂新課程學生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這是因為音樂課屬于美育的范疇,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其特征是情感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評述學生的綜合音樂學習成就時,首先要關注學生的音樂趣味、音樂態(tài)度、音樂習慣等方面,這是音樂學習評價的核心目標。在兩年的高中音樂鑒賞模塊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行評價:
1、情感體驗,學習音樂的態(tài)度和終身學習的愿望
學習態(tài)度直接關乎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一年的學習中,學生是否每節(jié)課都能按時到達音樂教室,帶齊學習用品,在課堂上是否能夠精神專注于音樂的聽賞,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引發(fā)情感體驗,從音樂中得到熏陶和感染,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和頓悟,使心靈得到凈化,對音樂學習產(chǎn)生興趣并樹立終生學習的愿望均屬評價的范疇。在每節(jié)音樂課的過程中,教師會根據(jù)學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現(xiàn)做出記錄,在學期末和學年末形成相應的語言評價和分數(shù)評價。
2、音樂鑒賞能力和正確的審美觀
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和評價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是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觀的平價非常重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課堂提問、討論和小論文等方式考察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觀。如:每聽賞一首音樂作品后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每學習一位音樂家都會請學生談談對這位音樂家的了解,每學習一個音樂流派都請學生談談對這種音樂流派和音樂風格的理解等等。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音響、形式、情緒、格調和人文內(nèi)涵的感受和理解,考察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由于音樂課課時有限,不可能每節(jié)課每位同學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教師在一學年的課堂教學提問中注意讓每位學生都有一到兩次的發(fā)言機會。即便這樣,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每位學生的發(fā)言也不可能是長篇大論,在三言兩語的發(fā)言中可能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學生的鑒賞水平。為了避免由此造成教師對學生形成片面或不正確的評價,針對某一專題撰寫小論文能夠讓學生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讓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觀。由于學生的學習精力有限,音樂教師也往往是同時面對一個年級的幾百名學生,為了不給師生造成太大的負擔,可以分組分期完成不同專題的小論文,一學年中每位學生完成一到兩篇小論文,論文成績與課堂提問成績相結合,最終形成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觀的評價。
?。ǘ┮魳穼W習過程與方法評價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對于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應注意考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音樂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對于音樂審美教育來說,許多學習目標就蘊含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音樂,不如會學音樂。因此,學會學習并努力使自己優(yōu)秀,善于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提高自己的音樂學習水平和效果就變得十分重要。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和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探究音樂的活動之中,運用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等方法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推理;是否能夠對已有的音樂信息進行合理組織和歸類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是否能夠與他人合作進行討論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對以上方面的檢查可采用觀察、談話、課堂提問、討論等方式進行,對學生音樂學習的發(fā)展過程給以關注和記錄,形成日常性的評價。
?。ㄈ┮魳分R與技能評價
對于高中生來講,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是音樂學習評價的一個必要并重要的組成部分。評價要點包括:對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現(xiàn)手段的理解、對音樂簡史的了解和掌握、對音樂社會功能的理解、對音樂體裁形式、風格流派的認知和理解、音樂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表現(xiàn)等幾個方面。在日常音樂教學中,主要通過課堂提問來檢查學生對于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檢查提問可分別在音樂知識講授前、講授過程中、講授后進行,講授前可考察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日常積累情況,講授過程中提問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受和認知情況,講授后進行提問可檢查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也可用表演法考察學生對音樂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表現(xiàn)情況,如通過演唱歌曲和音樂主題來考察學生對音高、節(jié)奏、音樂情緒、音樂風格的掌握情況和表現(xiàn)能力。還可以通過討論法和論文法考察學生對音樂簡史、社會功能、風格流派和中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理解。在具體操作中,可依據(jù)各項內(nèi)容的評價指標和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出評語和分數(shù)。
二、自評、互評及他評相結合進行階段性評價
階段性評價是在學期中間對學生音樂學習的階段性評價,形式采用就某一專題進行分組探究,通過合作學習方式各組將研究結果形成小論文,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交流,在此基礎上各組之間進行自評和互評,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論文完成和匯報情況結合學生的自評、互評結果形成階段性評價。如:第二單元第五節(jié)拓展與探究部分的第五題:將南方民歌與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數(shù)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較,探索各地區(qū)、各民族民歌的風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種風格特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寫一篇小論文。在實際操作中,根據(jù)各班人數(shù)情況有學生自由組合成五或六個小組。各組推選出組長,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共同探究,在一周之內(nèi)完成論文,課堂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交流。學生完成此項任務的積極性非常高,各組成員之間有分工有合作,過程中合作都非常愉快。各組匯報的形式更是精彩紛呈,各組均采用了利用ppt幻燈片進行匯報交流,他們查找了圖片和音像資料輔助論證來證明論點。各組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ppt也都制作精美并各具特色。有的小組還以演唱或表演的形式來增強對論點的說明,每組匯報過后全班同學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小論文的寫作充分考察了學生音樂學習的綜合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匯報過程也是互相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個性與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在匯報中得到了彰顯,是對表現(xiàn)能力的一種考察。
三、模塊學習結束時形成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在模塊學習結束時形成,通常通過試卷形式進行。試題以多樣的形式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等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考察。
1、試題應體現(xiàn)和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
試題的形式除包括填空題、選擇題、連線題、填圖、簡答等與其它學科試題相同的傳統(tǒng)形式外,還應該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如看樂譜分析和回答問題、寫出音樂主題的樂譜并對其音樂特點進行分析等形式。例如將在試卷上給出江蘇民歌《孟姜女》的歌譜,請學生用大括線在譜子上劃分樂句,并寫出起、承、轉、合四句的功能,分析前一句句尾的音與下一句的首音之間的關系,判斷并回答“魚咬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再比如給出《金蛇狂舞》的部分樂譜,請學生根據(jù)樂句發(fā)展特點分析其創(chuàng)作手法――螺螄結頂。還有給出一段樂譜請學生寫出其逆行和倒影的譜子。這些樂譜在卷面上的出現(xiàn)充分顯示了音樂學科的特點及與其它科目的區(qū)別。
2、試題應體現(xiàn)音樂鑒賞的模塊特點
音樂鑒賞的學習目的是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體裁、形式及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了解中外音樂發(fā)展的主要線索和成就;學習音樂美學的一般常識,了解音樂的藝術特征,聯(lián)系姊妹藝術或其他相關學科,對所聆聽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文化特征、藝術價值及社會價值進行綜合評論,做出適當評價,形成正確高尚的審美價值觀,為終生學習、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試題應突出音樂鑒賞的模塊特點,以聆聽為主,通過聆聽音樂考查學生的音樂感受體驗能力、評價能力、探究與創(chuàng)編能力以及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疾靸?nèi)容包括:a、通過聆聽音樂辨別樂器、演唱形式、演唱方法、音樂風格等。b、聆聽音樂主題辨別樂曲名稱和曲作者。c、通過聆聽和對比音樂作品,分析音樂要素在表現(xiàn)音樂情緒中的作用。如:聆聽兩段音樂主題片段,辨別樂曲名稱:《草原放牧》和柴科夫斯基《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寫出主題樂譜,分析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特點,說說這些形式要素發(fā)揮了怎樣的藝術作用。d、聆聽音樂,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考察學生的鑒賞音樂的綜合能力和審美情趣。如:聆聽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音樂,首先請辨別樂曲名稱和曲作者,然后請結合曲作者的生平、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特點以及樂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談談對這首音樂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理解。
3、試題的難易程度應根據(jù)本校學生特點以適中為主
試題的難易程度應根據(jù)本校學生的特點,易、中、難相結合,以適中為主。其中全體學生均能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應占30%左右,難度適中的題應占50%左右,較難的題應占20%左右。
實踐證明,本文上述評價方式有效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夠對自己、對他人做出正確的學習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80%以上的學生在音樂知識填空題、辨別樂器音色選擇題、聽辨音樂主題等題目中不會出現(xiàn)錯誤,15%的學生會在此類問題中出現(xiàn)少數(shù)錯誤,個別學生會出現(xiàn)比較多的錯誤,基本上考察了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分析、評價音樂作品的題目中,20%的優(yōu)秀學生對給出的音樂作品能夠做出正確、有一定深度的評價,70%的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對音樂作品評價基本準確合理,少數(shù)學生在作品分析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錯誤或評價過于簡單,此類題目基本上反映了學生鑒賞音樂、評價音樂的能力,基本拉開了分數(shù)檔次。高中音樂新課程在北京市開展的時間還很短,音樂評價的基礎還相對薄弱,以上是本人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對音樂鑒賞模塊學生學習評價的一些初步探索,在經(jīng)驗上還有所欠缺,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提高。
參考文獻:《北京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