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樂養(yǎng)心,貴在有“度”
自高中音樂新課改實行以來,由于教師沒能把握新課改的精髓,致使音樂鑒賞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過度教學”現(xiàn)象,令人擔憂。筆者從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文本解讀、自主性鑒賞、趨同性鑒賞、合作性鑒賞等四個方面出現(xiàn)的過度教學現(xiàn)象談其對音樂鑒賞課堂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影響。
“度”,在哲學范疇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質量的數(shù)量界限。在此限度內(nèi),量變不會引起質變,仍處于平衡狀態(tài),超越此限度,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則處于失衡狀態(tài)。
浙江省高中音樂新課改自2006年實行以來,給音樂鑒賞教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使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別樣的生命活力。然而,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沒能把握新課改的精髓,致使音樂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過度現(xiàn)象”,令人擔憂。以下四點為筆者就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出現(xiàn)的“過度教學”現(xiàn)象及影響而引發(fā)的一些思考。
一、過度強調文本的解讀,
忽視了音樂教學的“樂”性
音樂教學中欣賞者依據(jù)音樂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通過欣賞音樂、分析音樂,從而使欣賞者逐漸達到深層次音樂情感體驗目的的解讀稱作音樂文本解讀。
音樂鑒賞教學中,音樂鑒賞不能趨同于文本鑒賞,應突出其音樂性,對音樂文本的解讀必須把握解讀的“度”,不能少也不能過,過了,就會產(chǎn)生負面效果;少了,則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然而放眼當今的音樂鑒賞教學,音樂文本解讀過度,忽視音樂教學本位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
以《中國古曲》教學為例。中國古曲,一向注重“以神馭形”、“以意馭象”,故強調傳神寫意,追求“樂中之境”、“弦外之音”。教學中,鑒賞古曲也一直成為高中學生乃至高中音樂教師的一塊心病――難懂、難教。究其因,還是因為古曲的意境深邃。為此,教師會在古典的文本解讀上頗費周折,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
課例:古曲《陽關三疊》賞析教學片段
《陽關三疊》取自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請問同學們“元二”是人名還是地名?渭城是指什么?為何要用“更”字來表達與友人的情感?如果不用“更”字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
老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后,師生頗費一番周折,得出結論:“元二”是人的名字,“渭城”指的是咸陽舊城,在漢武帝時改為渭城。作者用“更”是把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表達得含蓄真摯。如果不用“更”難以準確表達作者對友人不舍之情……
上述課例,儼然把一堂音樂課上成了一堂語文課。音樂教學如此忽視其音樂性,過多地使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去分析、理解音樂中所承載的“情境”,偏離了古曲的本意,背離了音樂教學的本質。
二、過度強調自主性鑒賞,
弱化了教師的“導”性
高中音樂新課標在對音樂鑒賞能力的要求中特別強調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但強調學生的自主絕不是徹底否定教師的引導。在整個教學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評判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合作者,更是實現(xiàn)學生自主鑒賞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把自己對音樂作品鑒賞的體驗傳遞給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架設音樂作品與學生情思之間的橋梁,啟發(fā)誘導學生豐富的音樂想象力,教給學生鑒賞音樂的方法,實現(xiàn)學生與音樂作品、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對話,為學生自主品味音樂作品奠定基礎。
因而,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教師的巧用“導”之下,才會有學生對音樂作品更深入的“悟”。例如:“樂曲中最令你感動的是哪段?你因何而感動?”“樂曲用了什么手段讓你產(chǎn)生憂傷之感?”“旋律往上升令人激情滿懷,那么往下走又會讓你產(chǎn)生什么賞樂之感?”……老師不把現(xiàn)成的答案端給學生,而是更多地強調引導學生自主欣賞音樂,顯然,在老師的“導”中,學生的“自主”才在真正的意義上得以體現(xiàn)。
三、過度強調趨同性鑒賞,
無視音樂審美的“異”性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鑒賞帶有較為強烈的個性差異,其體驗是獨特的、個性化的。因此,在音樂鑒賞教學中老師必須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尊重學生在鑒賞音樂的感悟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學生的獨特感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家庭背景、是非善惡觀;不同的人文積淀,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音樂材料的多元性解讀。然而,我們還是經(jīng)常會看到教師在教學中無視學生音樂審美的差異性,無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tài)生成,側重學生審美共性,而忽視共性條件下個體差異的發(fā)展。
課例:古琴曲《流水》賞析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談談對古琴曲《流水》自六段起的賞樂感受。
生1:這段音樂聽起來感覺特別嘈雜,有種壓抑感……
生2:感覺像電影《六指琴魔》中的黃雪梅彈天魔琴與各路高手火拼的場面。
師:同學們,難道你們沒感覺到樂曲模擬水流之聲,急流穿峽過灘,形成驚濤駭浪、奔騰難擋的氣勢嗎?
師:你再想想,這段樂曲是不是清晰地表達了一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品格?
師:這首琴曲向我們散發(fā)著天籟、地籟、人籟相知相合、渾然一體的氣象……
上述課例中,老師忽視了學生獨特的賞樂臆想,一味追求預設性教學,不斷強調認知趨同、答案統(tǒng)一。這樣的教學嚴重泯滅了學生的天性和對音樂的自然感悟,扼殺了學生獨特的音樂審美個性。
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擺脫教參的束縛,注重音樂作品的多元性解讀,打破“權威”、“定論”的桎梏,課堂上聽到的就不再是教師的“一言”,而是聽到更多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
四、過度強調合作性鑒賞,
取代了學生獨立的音樂“悟”性
音樂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于是,合作學習成為部分教師追求的方式。讓學生互相討論,看法碰撞,激發(fā)思維。這本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若不顧學生的能力,一味地讓學生討論交流,課堂看似非常熱鬧,學生卻并未討論出問題的結果,反而浪費掉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
課例:《獨特的民族風》賞析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假如你到西藏旅游最想了解西藏的什么?”“你對西藏的音樂了解多少?”“西藏的民族風情有什么特點?”。學生大多時間在互相推諉,并沒有針對老師的提問進行合作性的探討學習。幾分鐘過去了,有的小組還沒有確定誰來發(fā)言,誰做記錄,沒有開展實質意義上的交流討論;有的小組則一直由口才較好的同學唱“獨角戲”,而其他人則無動于衷,充當看客。這種低效的合作,學生難以安靜獨立的去思考、感悟音樂。合作學習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確實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活躍學生思維。但音樂鑒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采用與否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作為教師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明確合作的目標,設計合作的問題,形成合作的機制。避免出現(xiàn)濫用合作學習,缺乏針對性的現(xiàn)象。
總之,品樂養(yǎng)心,貴在有“度”,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必須遵循音樂教學規(guī)律,從“過度”的教學中走出來,兼顧學生的學習特點,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音樂鑒賞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