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上的德育滲透
摘自:《人教社》
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音樂教育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音樂教材中還教育學生愛家鄉(xiāng)、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tǒng),尊敬師長和團結友愛等,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音樂教學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fā)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和道德修養(yǎng),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德育滲透在歌曲教學中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去認識人生,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chuàng)編等音樂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
例如:《國歌》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樂曲,表現了處于三十年代國家民族深重危機下的知識分子,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沖出書齋奔赴抗日前線的主題。首先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聽歌曲,學生立刻感受到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戰(zhàn)斗的百折不撓、無所畏懼的精神,在表現歌曲的同時,也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樹立起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二、德育滲透在欣賞教學中
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感知及聯(lián)想等輔助手段使學生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教師應緊緊抓住旋律、節(jié)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樂形象,引導學生進入歌(樂)曲的意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海洋里。
例如:在欣賞歌曲《鼓浪嶼之波》時,引導學生堅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學生通過感受、體驗、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內容,在聆聽歌曲的同時感受到同胞雖然生在臺灣卻遠離了故土,盼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盼望親人早日團聚的一片真情。這種滲透式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音樂知識,還接受了思想教育,從而培養(yǎng)起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早日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而立志學習。
三、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內容應根據每堂課的教育目標展開,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滲透于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安排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因勢利導,設境悟情,使德育內容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賞《義勇軍進行曲》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戰(zhàn)歌時,我轉錄了天安門前升旗儀式鼓舞人心的壯觀場面,激發(fā)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使學生體驗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德育滲透在課外活動中
德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恒不變的,而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其途徑又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說課堂教學是育人的主陣地,那么課外活動則是育人的廣闊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合唱、合奏、舞蹈等興趣小組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協(xié)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為配合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讓學生到街頭義務掃地、到敬老院幫老人洗衣服等,通過教育教學和公益活動的結合,使學生懂得怎樣去做人,要做雷鋒那樣的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不同形式的課外活動,寓教育內涵于藝術和實踐活動之中,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進一步養(yǎng)成“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的良好行為習慣。
德育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推辭的一項重要職責。我們應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系,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