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粵劇 >

粵劇的明朝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明朝歸有光所編寫的《莊渠遺書》卷九記錄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內有“倡優(yōu)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薄安辉S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說話。這可以說是廣東有關戲劇最早的文字記錄。據(jù)《新會縣志》記載,明成化初年,當?shù)氐摹班l(xiāng)俗子弟多不守本業(yè),事戲劇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志》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云正燈二戲”,并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這證明當時已經(jīng)盛行大戲。

到了明代,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jīng)常進入廣東演出。根據(jù)《粵劇史》,廣東出現(xiàn)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戲子)。原籍蘇州的她出生于廣東,因為她母親是蘇州昆腔戲子的緣故被記載為昆腔班女戲子??梢姼鞯貞虬嘀腥碎_始在廣東落地生根。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后來漸漸才出現(xiàn)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并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qū)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后者被稱為“本地班”。

上一篇:粵劇的清朝末年 下一篇:粵劇的清朝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