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河北梆子 >

河北梆子的流派

作者:   來源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河北梆子的形成,到興起起,其間,曾出現(xiàn)過三個大的藝術(shù)流派。一支為直隸老派,一支為山陜派,這兩派統(tǒng)稱為京梆子。在這兩派之后,又產(chǎn)生了一個直隸新派,標志著河北梆子歷史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每種流派都對河北梆子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直隸老派,成長于農(nóng)村,細分起來,還有南北之別,以上海為中心的河北梆子,謂之南派;以京、津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東以及東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謂之北派。兩派比較,南派略弱,北派較強。南派形成的時間,是在清光緒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來的。

直隸老派的特點,包括南北派在內(nèi),總的講是文武兼?zhèn)?,唱做并重,唱文戲的也會演武戲,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員各有側(cè)重而已。在劇目方面很重視革新,河北梆子時裝戲的興起,就是由直隸老派率先搞起來的。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隸語言為基礎(chǔ),留有一些山陜韻味。演唱上講究平穩(wěn)、舒展、剛勁、質(zhì)樸,尚簡練,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點,雖然也以直隸語言為基礎(chǔ),但在唱腔上卻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陜梆子的"二音"假聲花腔,并重婉轉(zhuǎn)柔美之趣,這種假聲花腔北派演員多不喜用,趨于淘汰。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這與南方群眾喜歡聽它是分不開的。然而在念白中,卻較北派更直隸化,很少有山陜韻味。南北兩派盡管有這些區(qū)別,兩派的共同之處,還是多于不同之處,畢竟都是直隸老派。

山陜派,主要是由來自山陜的藝人形成的。光緒期間,有較多的山陜梆子藝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擁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這些藝人為了與直隸老派梆子演員合作演出,同時也是為了博得當(dāng)?shù)赜^眾的歡迎,在登臺獻藝之前,必先經(jīng)過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這種改造,當(dāng)時謂之"治扭"。山陜藝人唱的這種經(jīng)過"治扭"的梆子,自然與地道的直隸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帶有濃重的山陜韻味。盡管有些山陜派演員在念白中糅進了直隸語音,但總是不地道,當(dāng)時人稱這種直隸語音與山陜語音摻半的口白為"臭板子"。也有少數(shù)山陜演員仍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語音為基礎(chǔ)的韻白),堅持不改,并以此為正宗,這是山陜派在念白方面的顯著特征。在唱腔方面,與直隸老派比較起來,板式結(jié)構(gòu)與使用規(guī)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韻味有差別,山陜派具有凄涼、悲壯、哀怨、酸楚的特點。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陜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發(fā)縷功、髯口功、椅子功、躋功等,都是山陜演員所擅長的。在這方面勝直隸老派一籌。像前面提到的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十二紅(薛固久)、元元紅(郭寶臣)、五月仙(商文武)、撈魚鸛等山陜派代表人物,均長于此道。山陜派與直隸老派的合作,釀成了光緒年間河北梆子京劇爭衡的局面,擴大了河北梆子的影響,推動了劇種的發(fā)展。

直隸新派,是一支在直隸老派基礎(chǔ)上成長起來的河北梆子新軍,是直隸老派的新發(fā)展。新派梆子興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勢風(fēng)靡劇壇,席卷了直隸老派與山陜派的演出陣地。迫使直隸老派演員紛紛效法,山陜派退避三舍,淹沒不彰,甚至使氣勢正盛的京劇也受到了很大沖擊,一舉成為河北梆子的主流。梆簧爭衡的形勢,自此轉(zhuǎn)為新派梆子與京劇之爭。

直隸新派以女演員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稱。唱腔上較老派繁難,具有高亢、華麗、曲折、跳躍的特點,極富于震撼力,聽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腸蕩氣,伴奏音樂也極為火熾、激烈。其唱念一掃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陜韻味,徹底河北地方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隸新派的延續(xù)。

新派演員一般說來是以文戲為主,不尚武功,更絕少有山陜派那樣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劇目多是唱功戲。此外,新派還繼承了直隸老派編演時裝戲的傳統(tǒng),大演時裝戲。 新派梆子在其興旺時期,承襲了由老派開拓的流布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羅夫斯克和烏蘭巴托。

新派在藝術(shù)上善于革新,不為舊習(xí)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陜?yōu)檎诘膫鹘y(tǒng)觀念。不僅徹底改造了老派直隸梆子中的山陜余音,完全由直隸語音取而代之,而且還創(chuàng)出了許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調(diào)二六]、[單導(dǎo)板]、[長搭調(diào)]等,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沒有的。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