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腰掛》是流行于我國東北林區(qū)的一種抬木號子。又稱“吆號子”,流傳較廣,遍及整個東北林區(qū)。屬于搬運號子類。1956年著名號子歌手趙希孟根據(jù)林區(qū)號子改編成男聲合唱《森林號子聯(lián)唱》,《哈腰掛》是其中一首,曾在全國音樂周上演出,得到好評。搬運木頭時,木頭兩側各站4個人,歌唱形式為一領眾和,當領唱者唱出“哈腰掛呀”時(預備開始的號令),大家一起彎腰(哈腰)把掛鉤掛在被抬的木頭上,當挺起腰來開始起步時,左側4人邁右腳,右側4人邁左腳,形成相對的腳步,邊走邊唱,隨著歌聲的節(jié)奏齊步向前邁進?!豆鼟臁?a href=http://qzxapp.cn/Knowledge/s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歌唱簡便,氣勢雄渾,歌曲采用D宮調式。節(jié)拍采用兩拍子與一拍子混合形式,其節(jié)拍規(guī)律是“強、弱、強”。曲調的基本結構是單樂句的多次反復變化,樂句的銜接不固定,也沒有一定的句數(shù),根據(jù)勞動的情況隨時都可以結束。曲調起伏較小,全曲雖有一個八度,但經(jīng)常用的音調只在 的五度范圍內。多為依字行腔,與當?shù)胤窖砸粽{緊密結合。在抬較細的小木頭時,進行的速度比較快,歌聲高亢,號子的旋律性較強;如遇到沉重的大木頭時,每個人肩負著幾百斤的重量,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行進速度不僅減慢,而且唱時不可避免地帶著粗重的自然呼喊聲,領唱與和唱在接腔時常形成聲部重疊。
《哈腰掛——單號》和《哈腰掛——雙號》是兩首黑龍江伊春的森林號子。中國東北部黑龍江和內蒙古境內,由北而南,綿延著兩道“人”字形的峻嶺——大、小興安嶺,這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原始森林區(qū),這里的人們,自古以來以伐木、運木、壘木等勞動為生。由于這類勞動全部都是群體性的,各種森林號子十分繁盛。
伊春地處小興安嶺,這里的林區(qū)號子主要有“哈腰掛號”(抬木號子)、“拽大繩號”、“拉鼻子號”、“嘹號”、“羊工號”等。“哈腰掛號”又分“雙號”和“單號”。這是在裝車、歸楞(原木歸垛)、運木中所唱的號子,一般八人為一組,抬一巨木邊走邊唱,因領唱者張口就唱“哈腰掛”,故名。
所謂“哈腰掛”,即彎著腰掛鉤之意?!豆鼟?mdash;—單號》主要的音樂特征是:領腔為一小節(jié)兩拍,合腔是一小節(jié)一拍;領腔唱的是實詞,合腔是虛詞,如“哈腰掛”(領),嘿(合),“蹲腿哈腰”(領),“嘿”(合),“摟鉤就掛好”(領),“嘿”(合);領腔有一定的歌唱性,合腔僅是一個短單音,二者形成了上呼下應的關系;領腔起到絕對的指揮作用,合腔必須嚴格地配合,二者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因為它是八個人步調完全一致的集體勞動,稍有錯亂,就無法進行,所以,號子從頭到尾,都保持著一種節(jié)奏音型。當然,領唱者的詞和腔,都具有很大的即興性,除了相對穩(wěn)定的音調框架和節(jié)奏型之外,它隨時都在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