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豫劇 >

豫西調的歷史淵源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豫西調,也稱作西府調。早年多在豫西山區(qū)以及洛陽一帶演出,百姓稱之為“靠山吼”,讀書人戲稱為“山梆子”“粗梆子” 。藝人們相傳,山梆子豫西調是由清乾隆年間朱仙鎮(zhèn)蔣門的一支流傳下來的。在清光緒年間之前,豫西調和祥符調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緒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東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顯區(qū)別。自此,藝人們?yōu)榱藚^(qū)別,把開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稱之為“豫東調”,洛陽一帶的下五音唱法稱之為“豫西調”、“西府調”。

馮紀漢先生在《豫劇源流初探》中寫道:“名旦紀喜來、名須生楊小德,在唱腔上進行了藝術改革,才開始唱下五音。下五音容易唱,不費嗓子,吐字清楚,行腔圓潤,格外優(yōu)美動聽。西府調這種藝術革新,不但很快獲得了人們的歡迎,而且還對以后的豫劇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楊小德1873年生于洛陽,從小跟隨父親楊雙喜學戲。楊小德唱腔真假嗓結合,行腔自然流暢,高低音運用自如。后和同時代的藝名為“烏木桿”名旦紀喜來長期合作演出,配合默契,對豫西調進行改革,改唱“下五音”,多用本嗓發(fā)聲,音調深沉而又悠揚婉轉,形成了與祥符調不同的特點。

清末民初時間,豫西調太乙班分化為“太乙老班”和“太乙新班”。新生演員不斷加入。須生有“三張一周”,三張即張同慶、張小乾、張福壽,一周為周海水;旦行演員燕長庚、慕水旺、翟燕身、陳連堂等;凈行演員任合元等;丑行演員任北方等;他們?yōu)樵ノ髡{的大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發(fā)揚光大了豫西調聲腔藝術。周海水等人培養(yǎng)了豫劇十八蘭,燕長庚被稱作“豫西調旦行總師傅”。

豫西調特點:風格蒼勁、悲壯、深沉、渾厚,其主要特征是以12356為腔體骨干音,以5I?654321為旋律線。又因“西府”唱法其腔韻多落“豫東調”主音“5”的下五度音即下屬音“1”,因而又稱“下五音”。傳統(tǒng)演唱全用真聲,大腔大口,贗腔帶“ 咦”,“寒韻”(落4、7?)較多,且長于鼻音,這些特點便決定了它表現悲劇的突出功能。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