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藏劇 >

藏戲藝術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藍面具藏戲演員戴面具出場,是藏族中心地區(qū)衛(wèi)藏方言劇種,是傳統(tǒng)最豐厚、藝術最發(fā)達、影響最大的藏族劇種,藏語文稱為“撥溫布”,即藍面具戲,漢語文一般稱其為藏劇或藏戲。國內(nèi)外一般人所說的藏戲主要就是指藍面具藏戲。

藍面具藏戲流派屬新派,新派形成了以四個藍面具戲班為中心的四大藝術流派。一是(迥巴)藏戲,靠近珠穆朗瑪?shù)陌喝士h迥巴,唱腔保持了古老發(fā)生法,腦后音與腦腔共鳴運用較多,融入堆龍地區(qū)民間聲腔音調(diào),唱腔異常高亢宏亮,雄渾甜脆。二是(江嘎爾)藏戲,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盆地的仁布縣江嘎爾,以古樸渾厚,莊重蒼勁的喇嘛藏戲聲腔和更為古老神秘,粗拙瑰奇的宗教色彩。三是(香巴)藏戲,后藏南木林山谷的香巴,以香河河流域的民間歌舞和香巴噶舉派宗教藝術基礎,吸收了其他幾個藏戲流派藝術優(yōu)長而自成一格。四是(覺木隆)藏戲,拉薩市堆龍德慶縣的覺木隆歷來為西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覺木隆藏戲產(chǎn)生最晚,但發(fā)展最快,藝術最豐富成熟,精美活潑。

表演形式和特點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nóng)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么遮蓋(更不用說什么布景和臺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藏戲的演出,以前一般采取廣場演出的形式。少數(shù)也有舞臺演出形式?,F(xiàn)在藏戲不僅能在廣場、在自然環(huán)境中演出,而且也能在舞臺上演出。即運用現(xiàn)代先進的化妝藝術,也不放棄具有古老藝術特色的面具,藏戲演出的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個小時,有的演一兩天。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除折子戲外,一出戲一般都可分為三個段落。

一是出場儀式,藏語稱為“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征加持舞臺,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穿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藏語稱為“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演出結束時,告別祝福迎祥儀式,藏語稱為“扎西”。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演員上場時,有打擊樂器伴奏,但比較簡單,只有一鼓一撥。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fā)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后臺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藏戲的唱腔,至少有20種,男女老幼,哀樂悲歡都不相同。大致分為表現(xiàn)歡樂的長調(diào),藏語叫“黨仁”;表現(xiàn)痛苦憂愁的悲調(diào),臧語稱“覺魯”;表現(xiàn)敘述的短調(diào),臧語稱“黨統(tǒng)”等等。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演唱一段以后,便出現(xiàn)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舞蹈動作跟唱詞、唱腔相配合,跟劇情發(fā)展相連系,給人以和諧雄壯的美感。到17世紀受到五世達賴的重視和扶持,進一步向前發(fā)展,成為以唱為主,唱、誦、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是17世紀以后的事情。現(xiàn)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的不同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等多種藝術。演出時,一般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從面具的造型和色調(diào)上區(qū)別人物性格的善、惡、忠、奸。

藏戲演員的面部化妝,一種是把臉譜畫在臉上,另一種是待假面具。面具,藏戲稱為“巴”,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面部化妝手段。是在吐蕃時期,本教文化的祭禮儀式中所表演的士風舞,擬獸舞等百技雜藝,就采用了面具化妝手段。后來由于宗教發(fā)展,高僧蓮花生根據(jù)佛祖釋迦牟尼關于佛教密宗四部學說中的愈加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jié)(另兩部為:事部、行部),組織跳神法會,于是,士風舞便于金剛舞相結合,產(chǎn)生了跳神舞時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14世紀,云游高僧唐東杰布為筑橋修路籌集資金,創(chuàng)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后來藏戲表演者視他為藏戲始祖,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發(fā)白須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戲面具的產(chǎn)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藝術從神秘的宗教世界邁進了新的更加廣泛的藝術世界。

藝術特征

藏戲的演出分為三個部分:開場儀式戲“阿若娃”,正戲“雄”和吉祥收尾儀式“扎西”。開場儀式又稱“溫巴頓”或“甲魯溫巴”,其內(nèi)容主要是凈場祭祀祈神驅(qū)邪,祈求祝福,并介紹劇情。出場人物一般有:甲魯二人,溫巴七人、拉姆七人。傳說這三種人物是根據(jù)《曲結落?!穭≈腥宋镅葑兌鴣?。甲魯是王子,溫巴是漁夫或獵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時先是溫巴戴著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魯領著一群仙女出場歌舞,借以介紹演員,講解正戲的劇情,招攬觀眾?!靶邸笔钦龖颍扔伞皽匕透窀保磻驇煟┯每彀屙嵃捉榻B故事情節(jié)、地點、環(huán)境、人物造型、唱詞等。然后人物上場。演出時間長則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則二三小時,皆由戲師控制決定。其表演形式為;全體演員,不論是否扮演劇中角色,全部出場、圍城半圈,論到自己表演時即出列表演,其余時間參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戲師介紹一段劇情,然后由一個角色出來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員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環(huán)。其演出不分幕和場次,劇情講解者和伴唱伴舞實際上起著分幕的作用。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