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二)(金亞文主編)
?。ㄈ╇S機進入式音樂教學
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囊括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音樂知識(包括對音樂的感受、欣賞、評價等諸多能力)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音樂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僅是為鞏固一般的音樂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多次進入的結果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音樂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呈現(xiàn)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xiàn)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音樂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根據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呈現(xiàn)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lián)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命名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3、思維發(fā)展訓練:由于隨機進入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復雜,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許多相關方面的內容,因此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小組協(xié)作學習:圍繞呈現(xiàn)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環(huán)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并作出反應。
5、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與支架式教學中相同。
課例 9 隨機進入式音樂教學
1、教學內容:流行音樂介紹
2、學習主題:流行音樂的文化屬性及音樂語言特點。
3、教學設計:
學生對流行音樂所涉及不同側面總量的獨立探索,從不同方式和途徑隨機進入,對學習主題進行學習和研究,通過討論和小組協(xié)作學習獲得對學習主題全貌的理解和認識上的飛躍,完成意義建構。
4、教學步驟:
?。?)確定主題:通過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本課程的若干主題(即確定與流行音樂的文化屬性及音樂語言特點有關的知識內容,例如:概念、分類及方法、風格、音樂語言等等)(2)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與流行音樂的文化屬性及音樂語言特點有關的多樣化的實際情境,由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如:
·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音樂語言上的異同;
·古典音樂時期有無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的流行化趨勢;
·中外流行音樂的含義比較;
·幾種西方流行音樂的共性與特性特點(如搖滾與爵士樂的差異);·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發(fā)展的影響(沖擊與滲透);·流行音樂發(fā)展的社會根源;
·你喜歡流行音樂哪些方面;
·會欣賞古典音樂是否有助于了解和欣賞流行音樂。
這些大小不等、側重點不同的問題,為隨機進入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3)獨立探索:根據學生的意愿可選學下列不同主題,在學習某一主題過程中,學生可隨意觀看有關這一主題的不同資料與演示,以便從不同側面加深對該主題的認識與理解(“隨機進入學習”);A.學習主題1:閱讀有關古典音樂發(fā)展歷史脈絡的,聽賞相關音像資料;B.學習主題2:閱讀有關流行音樂發(fā)展歷史脈絡的文章,聽賞相關音像資料;C.學習主題3:閱讀有關音樂與社會生活關系的文章;D.學習主題4:聽賞同一音樂主題不同版本(古典與流行)演繹的唱片,感受其內在聯(lián)系與發(fā)展;E.學習主題5:學習有關音樂語言要素的知識在聽賞作品時,努力尋找和把握這些要素。
?。?)協(xié)作學習:在上述獨立探索基礎上,開展基于網絡的專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觀點都會受到其他人的考察和評價,同時學生也對其他人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做出相應的反映。教師可通過網絡公告板和有電子信箱的形式對學生布置作業(yè)、對討論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個別輔導。
?。?)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為檢驗對知識 建構與驗證,學生在經過上述學習階段后可通過答辯的方式進行自我和小組評價。
?。?)深化理解: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對薄弱環(huán)節(jié)作補充學習與練習,以深化與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驗證的能力。最后完成對這一復雜學習主題的意義建構,并促成知識遷移。
由以上介紹可見,建構主義的音樂教學方法盡管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包含有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學習(在協(xié)作、討論過程中當然還包含有“對話”,)并在此基礎上最終由學習者自身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第二節(jié) 音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多媒體技術則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電腦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才真正滲透到音樂教學中,為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一、媒體與多媒體技術
?。ㄒ唬┟襟w及其影響
廣義地講,一切實現(xiàn)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技術手段都可以被看作是“媒體”。書本、圖片、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電話、計算機網絡等等,它們都屬于媒體范疇。
有人瘟提出“媒體是人的延伸”。人的感官受到諸多的局限,這種局限實質上影響了人的認識能力,比如人耳只能可以聽到20-20 000Hz的聲音。媒體的作用,可以襝這種局限,極大地提高人的感覺能力,進而提高人對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改善自身的思維方式。
媒體的作用打破了我們感官刺激的習慣,對人的認識活動產生強制作用,促使人接受信息的習慣發(fā)生變化。它使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維度發(fā)生變化,進而必將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態(tài)度。在音樂生活中,這種刺激帶來的作用極其明顯,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如果文化水平并合理運用媒體的這種強制作用,將大大推動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施。
?。ǘ┙虒W媒體及其分類
以傳遞教學信息為最終目的的媒體被稱為教學媒體。教學媒體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
對教學媒體進行分類,是為了更好地在教學中選擇和使用這些媒體。因此,地媒體的分類應該以教學過程的需要為依據。
1、依據教學內容分類
·視覺媒體:印刷品、圖片、粉筆、黑板、實物教具、模型、幻燈、投影……·聽覺媒體:口頭語言、廣播、唱片、錄音機、CD機……·視聽覺媒體:電影、電視、計算機、影碟機……2、依據教學組織形式分類
·課堂展示媒體:投影、錄像、黑板……
·個別化學習媒體:印刷品、錄音帶……
·小組教學媒體:圖片、投影、白板……
·遠程教育媒體: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
3、其他分類方法
其他分類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按照媒體的交互性或主動性分類,按照媒體的抽象程度分類、按照用戶的年齡段分類,按照投入(價格)分類等等。
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起到不同的指導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考慮媒體的選擇,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的整體要求選擇最佳媒體,而還能根據某一項指標來作出決定。
同時,教師應該看到,每一種教學媒體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教學的為選擇媒體,而還能簡單地斷定一種媒體比另一種媒體強。
?。ㄈ┒嗝襟w技術
多媒體指的是信息載體,可以是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載體的集合。多媒體技術是對多媒體進行交互式整合處理的技術,它集計算機技術、音像技術和通訊技術為一體,具有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它增強了信息對于人刺激的程度和廣度,充分調動起人的視覺和聽覺器官,使它們同時工作,從而擴大了人對信息的攝入量。
我們知道人類的學習過程是通過自身的眼、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分析、綜合而獲得知識的過程,1967年 Treicheer揭示了各種信息來源與人類的學習和記憶的關系。人類知識的獲取1%通過味覺,1.5%通過觸覺,3,5%通過嗅覺,11%通過聽覺,83%視覺,也就是說94%的信息是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記憶形成過程中,閱讀知識占10%,聽到的占20%,看到的占30%,提到和聽到的占50%,交談時自己敘述的占70%。
上述兩則資料說明,多媒體信息一,刺激使視覺、聽覺相結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是最有利于學習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模式,這也正是多媒體時代教學的重要意義。
正是計算機進入多媒體時代,我們在電腦中了美妙的音樂、看到了逼真的畫面,音樂教學才真正開始與計算機技術結合。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音樂教學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結合已超越了學科滲透的概念,形成了類似地邊緣學科的學科整合。
二、計算機輔助教育
計算機輔助教育(CBE),或稱“計算機化教育”指以計算機作為主要剘,以多媒體技術為主要工具,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ㄒ唬┯嬎銠C輔助教育的分類及其方式
1、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主要指以計算機為主要教學媒介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一般來講,偏重于強調計算機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教學幫助。如問題或練習的展示、文本或圖片的呈現(xiàn)等等。
2、計算機輔助學習(CAL)
通??勺鳛镃AI的同義詞,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也教育思想上的差別,CAL強調用計算機幫助“學”的方面甚于“學”的方面。如幫助學生查詢教學信息、資料等等。
3、計算機化教學(CBI)
作為CAI的同義詞或作為較高程度的計算機支持學習應用。
由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睚國際上得到加強,CAI和CBL之類的術語將變得更為流行。從概念范疇來學習來說,“學習”比“教學”的含義更為廣泛。
5、計算機輔助訓練(CAI)
主要指計算機在職業(yè)技能訓練中的應用,如工業(yè)訓練、軍事訓練,音樂上的技巧訓練(如鋼琴教學軟件)等。其特點是學習目標明確,偏重于操作能力及應變能力的培訓。
6、計算機管理教學(CMI)
指計算機輔助教學管理工件,如課程的設置、教學的統(tǒng)計、教學和教師的評價、協(xié)助教學決策系統(tǒng)等。如CBC公司的“校長辦公系統(tǒng)”。
盡管分類非常細致,但在實際運用中,概念上又有著很多模糊或互相滲透之處。國內統(tǒng)稱的“計算機輔助教育”一般涵蓋三個領域:計算機直接支持教與學的種類應用,統(tǒng)稱為CAI;計算機實現(xiàn)教學管理任務的種類應用,統(tǒng)稱為CNI;計算機提供教學資源的種類應用,統(tǒng)稱為CBLR。
?。ǘ┯嬎銠C輔助音樂教育的作用
通過以上分類我們可以看到,計算機輔助教育在音樂教學上的作用極其廣泛。
1、教師及其教學管理作用
計算機輔助教育系統(tǒng)可以通過聲、光、電的結合,為學生展示文字、圖形(片);播放音樂(聲音)動畫,用更直觀、形象、生動的方法替代教師傳統(tǒng)板書和推動力展示,為學生傳授音樂知識。這樣能夠增加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愿望和熱情。如我們在介紹樂器時,用軟件展示樂器的圖片,同時還可聽到樂器的音色,再配上文字說明及相關知識介紹,比單純看樂器推動力或演奏錄像要豐富得多,信息量也不可相提并論。再如用Flash形式動態(tài)展示歌唱時喉部的變化,使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觀察的東西直觀地展示出來,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中的比喻、講解。
利用計算機強大的數(shù)據庫儲存、處理和檢索功能,可以幫助教師為學生設計和編制針對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練習。這些訓練的成果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組織測試和評估。對于存在大量技巧性訓練的音樂專業(yè)來說,這無疑是計算機為我們老師帶來的巨大福音。
通過對音樂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的分析,計算機可以全智能地進行教學管理和評估,為教學科學化服務。同時,可以根據每一位同學對音樂學習的、學習和認知習慣,為他們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和學習規(guī)律的學習計劃,通過對每一位同學進行教學監(jiān)控,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
2、學習伙伴的作用
我們知道,學生除了從教師和課堂上獲得知識之外,還在與同學、伙伴的游戲中學習各種知識、能力和“生活之道”。
計算機可以通過人機對話、虛擬情景、角色扮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類似人游戲的虛擬時空,讓學生像做游戲一樣,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學習任務。由計算機扮演學生學習的伙伴,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對真實的環(huán)境,讓學生與“機器伙伴”相互競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使練習具有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由計算機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新的思考,幫助他們探索新的解決總量的,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師與學生的助手和工具作用
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備課,包括教案編寫、資料查找和匯編、音樂的選聽與編輯、音樂課件的制作等。還可以用計算機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統(tǒng)計、篩選、評價,進而對異質群體制定不同教學策略。
學生音樂學習需要各種工具,比如文具、樂器等等,隨著多媒體音樂軟件和midi音樂軟件的發(fā)展,計算機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工具成為了可能。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光盤學習音樂知識、進行音樂邇,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手段進行延伸;也可以通過midi軟件對音樂進行拼接和簡單“創(chuàng)作”,實現(xiàn)“創(chuàng)編”功能,使他們嘗試音樂創(chuàng)作的艱辛與喜悅,促進音樂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進而通過互相展示,學會參與、交流和對自己、對他人音樂的評價。
(三)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現(xiàn)狀和誤區(qū)1、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現(xiàn)狀
從廣義上講,運用錄音、錄像、投影、幻燈、電影、多媒體電腦等視聽設備輔助教學都可以稱之為多媒體輔助教學,而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特指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媒介的多媒體技術。
第一批把電腦技術運用于音樂教學的教師,大多是用MIDM技術和設備進行創(chuàng)編,如制作幾個聲部的MIDM音樂,通過改變不同聲部的音色、力度,或通過對不同聲部的播放,進行音樂欣賞和分析,提高學生對音色、聲部的識別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
在促進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方面,一些軟件公司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們提供的多媒體音樂軟件光盤,為音樂教師熟悉多媒體技術的課堂運用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我們熟知的“震撼”、“音樂圣經”、“走進音樂”、“樂器”等一優(yōu)秀軟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資料。簡單的操作、鮮明的教學效果使教師對電腦從陌生、恐怖到熟悉、喜歡,更到主動探索,為教師熟悉軟件、熟悉電腦操作和這種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隨著界面更加親切、操作帶回每況愈下的軟件日益流行,音樂教師編制課件成為現(xiàn)實。這類軟件或開發(fā)平臺,一般情況下無需編程,也不需要使用者對計算機語言進行深入學習,只需對一些“規(guī)則”進行簡單了解,通過鍵盤輸入、載入、粘貼等簡單操作,就可完成課件制作。由于這類軟件提供的“所見即所得”功能,為擁有豐富形象思維的音樂教師們編制豐富多彩、聲情并茂的音樂教學課件提供了廣闊天地。隨之而來的各級、各種層次的音樂課件制作培訓,又使教師們在制作技術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綜合,從最初的MIDM作曲技術的運用到多媒體音樂軟件光盤的使用,一起到今天的音頻處理、編輯和音樂教學軟件的開發(fā)、制作,發(fā)展過程非常迅速。多媒體技術本身的任何進步與突破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在課堂教學上有所體現(xiàn)。
2、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誤區(qū)
在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得到大量運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誤區(qū),而這些誤區(qū)的存在在客觀上已經開始影響它正確運用的方向,制約其進一步、深層次的發(fā)展。這些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一些方面:
?。?)不顧課堂內容,為電教而電教,為淫亂則應用,為技術而技術在音樂課堂使用中,多媒體技術強大的功能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為了作課、評課、評級等因素,把多媒體的使用當成教學中單獨一個環(huán)節(jié)來應付;把多媒體等同于“多媒體之和”,每種媒體單獨使用;用多媒體技術簡單地代替?zhèn)鹘y(tǒng)教學手段,把它當成了黑板、錄音機、錄像機、攝影機。比如:有的教師在整節(jié)課中,只是用多媒體電腦通過投影屏幕展示了課程的標題,或只是在展示音樂標題的同時播放了此段等等。還有一些教師為了體現(xiàn)對計算機的運用,忽視了傳統(tǒng)電教手段的優(yōu)勢,影響了教學效果。
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多媒體的種類很多,表現(xiàn)的形式也很多,多媒體技術的表征 媒體相加,教師要注意不再媒體的綜合運用,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中媒體功能的互補作用。只是將不同的媒體形態(tài)雜亂地放在一起,是不能稱之為多媒體的。合理選擇與運用媒體,須建立在對各種媒體教學特性的準確把握和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其次,音樂教學是一門科學,有著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在現(xiàn)階段都只能起到教學輔助作用,還能破壞和阻礙音樂教學本身固有的規(guī)律來適應多媒體的特點。所以音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應根據自身教學需要和音樂教學干什么,時不時考慮學生接受的特點,適當、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對音樂教學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程的關鍵時刻,解決重點問題和對難點問題的突破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它的價值,如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關系簡單化,難以想像的問題直觀化。
(2)有些人認為:“沒錢不能搞,沒好設備還能出好效果”
這也是對多媒體技術教學運用的誤解。對于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說,運用復雜、昂貴的設備不一定就比簡單、價廉設備的效果好。我們知道,人在識別同一信息時,用語言描述需要2.8秒,用線條圖需要1.5秒,用黑白照片需要1.2秒,直接看實物需要0.7秒。前面談到,不同的媒體會帶來不同的刺激,教師應該抓住和深入研究多媒體對不再媒體功能的整合作用,根據課程的要求和現(xiàn)有設備的情況,揚長避短、靈活運用。
?。?)有些人認為:“這不是音樂教師的工作”
在電教手段還處于攝影機、錄像機的時代,就有教師認為:音樂教學中用電教手段,應該由學校電教教師來操作,自己沒有必要學習如何使用。進入多媒體時代,隨著技術會計師的加大,這種思想更加嚴重。當前的很多中小學也確實存在著這種尷尬情況:許多教學經驗豐富的音樂教師能夠使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卻不會使用電腦輔助教學,而電教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電腦卻不能使之與音樂教學完美結合。
電腦在教學中教師教學手段的延伸,在音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但需要音樂教師參與,更應該是教師的主動行為。我們應該轉變思想,站在一個相應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
從現(xiàn)實看,音樂教師與電教教師合作,主動學習和參與多媒體技術輔助音樂教學的實踐,就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細節(jié)問題以及能不能使用多媒體手段,應如何使用等等進行詳細商討,技術問題由電教教師解決,藝術上的問題和課程目標把握,則由音樂教師掌握,這樣,雙方優(yōu)勢互補會使這一運用科學、合理、簡明、有效。從發(fā)展的角度看,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和普通話一樣都將是音樂教師所必需的素質。我們常說“學以致用”,隨著電腦知識的普及,電腦基礎操作能力必將與學科運用能力相整合,音樂教師操作電腦進行教學也必將像拿起粉筆書寫板書一樣自然。
?。?)一種有意思的反問:“電腦全能,還要音樂教師干什么?”
多媒體時代,電腦功能的日益強大,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的日益廣泛曾經有很多人思考和提出過類似的問題。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職能轉變,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職能全面淡化,而是減弱教師知識化身的職能。電腦發(fā)展到今天,絕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師進行最富于情感的音樂教學,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全面替代音樂教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