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的音樂欣賞課
摘自:《福建教育學院》
【摘要】:高中音樂欣賞課該怎么上,應注意什么?一是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二是要建立師生雙向互動機制模式,三是要充分運用與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四是應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五是讓學生寫“品味文章”。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注意;情感激發(fā);師生互動;運用多媒體;學科滲透;寫品味文章
音樂這一古老的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它在學生的人生發(fā)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在學生時代不只可調(diào)節(jié)學生學習情趣、陶冶情操上,還可提升學生學習的意識,增強毅力和智力發(fā)展上。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美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音樂課承擔著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并使其終身熱愛音樂,具有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富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豐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等任務。那么,如何上好高中的音樂欣賞課呢?我認為,關鍵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注意和重視以下幾點。
一、從情感入手,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xiàn)和激發(fā)情感的藝術。音樂能夠表現(xiàn)的主要是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情感反映和心里體驗,因此感情的表現(xiàn)在音樂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要培養(yǎng)感知音樂的耳朵,就必須注重對音樂美的情感體驗。音樂被譽為“人類感情的速記”,因此,在教學中,應通過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以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從而達到審美體驗的功效。音樂音響材料的非具象性、非概念性也為學生體驗音樂創(chuàng)造了條件。高中生的身心已趨向成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欣賞課如能以音樂的情感入手,就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例如:我在一次一堂課中,讓學生聽兩段音樂(不出示兩段音樂的標題),聽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聽完后,各抒己見,反應熱烈,說第一段音樂感覺很辛酸、凄涼,令人情緒低落;第二段音樂感覺很歡快、熱烈,令人情緒高漲。由此可見,學生已經(jīng)被音樂的情感所打動。這時,教師再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大大提高。在上《現(xiàn)代京劇》這一課時,如果讓學生跟著學唱《甘灑熱血寫春秋》,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定能更好地領悟到現(xiàn)代京劇的獨特魅力。在上《非洲歌舞音樂》這一課時,亦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筆作為敲鼓的代用品,在桌上、書上練習敲出幾種非洲音樂獨有的節(jié)奏,由此體驗非洲鼓樂節(jié)奏特點。當非洲音樂響起時,他們便會情不自禁地將這些節(jié)奏融入音樂中,音樂室里響起了一片充滿動感的“鼓”聲。這樣,既可讓學生在節(jié)奏的體驗中獲得了美感,同時也能讓他們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獲得提高。
二、建立師生雙向的互動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通常是一種“填鴨式”和“滿堂灌”教學,高中生已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這么做,勢必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削弱其創(chuàng)新能力。而新的教學理念提倡開放式的教學,強調(diào)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關系。教師應從音樂資源的壟斷者轉(zhuǎn)化為學生音樂生活的指導者。教學過程也要從傳統(tǒng)的單向教學轉(zhuǎn)化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形成學生與教師在音樂知識上能有相互碰撞而促進雙向交流之過程。例如:欣賞《義勇軍進行曲》時,可先向?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在哪種場合里聽到過國歌,同時在這些場合里國歌又起著什么作用?這時學生便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累積說出運動會頒獎儀式上、政權交接儀式、外交儀式、升旗儀式等場合,并總結出凡是各種能代表國家尊嚴的重大事件時都會有國歌出現(xiàn)。緊接著給學生們播放一段澳門回歸時中葡政權交接儀式的音像。當《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伴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學生定能體驗到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每年的“母親節(jié)”前兩個星期如果布置每個學生去學唱、尋找一些描述母親的歌,然后在“母親節(jié)”那一周的音樂課上進行演唱,相信有了課前的準備,這一節(jié)“獻給媽媽的歌”的音樂課,學生一定會踴躍參與,演唱也會變得形式多樣:有師生合唱、學生合唱、二重唱、獨唱等等,這節(jié)課必將成為一片歌的海洋。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師生共同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相信這節(jié)課定能激發(fā)學生想用實際行動來回報母親的熱情。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拓寬學生的視野
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音樂通過各種媒體充斥了整個世界。在商場、劇場、電視、廣播、大街小巷……音樂無處不在,以不同的方式與形式與我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音樂審美場。多媒體可以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交互性強等優(yōu)點極大地拓展著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能傳遞大量的圖片、聲音、文件信息,能利用音響、音樂與畫面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設動人的藝術情景和音樂氛圍,通過插入視頻、圖像資料,展示動畫特效,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使用多媒體輔助欣賞教學,可將聲、像、圖、文有機地結合,增加教學容量,全方位地展示作品的藝術美,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良好氛圍,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不知不覺地度過每一堂音樂課。如,可在講述音樂欣賞的表情性時,剪接一段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四個提琴手演奏的片段。這段音樂把人們面對死亡的種種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平靜優(yōu)美的琴聲與當時船上的喧囂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伴隨著音樂出現(xiàn)了三個感人的畫面:老船長、一對老夫婦、一個媽媽和兩個孩子面對死亡的方式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在面對死亡時刻,四個樂手選擇在音樂中與船同沉沒更是令人敬佩和感嘆。這雖然只是一段背景音樂,但是此時的音畫結合足以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給人所帶來的心靈震撼。我記得著名的文學家雨果曾說過:“音樂能表達不能言又不能緘默的東西?!倍嗝襟w將音樂的這一功能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四、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新課改強調(diào)學科綜合,讓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來接受音樂教育。音樂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常常同其它藝術門類,如詩歌、戲劇、舞蹈、影視、美術、建筑等結合在一起。這些藝術門類所表達的形象,大多具有視覺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語義性,恰好與音樂情感表達的概括性和藝術表現(xiàn)的非具象性相互補充。音樂與這些姊妹藝術的結合,豐富了音樂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要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還應在以音樂為本的基礎上,加強與語文、美術、地理、外語等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擴大自己的文化視野。如在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時,可以結合語文科的特點訓練學生配樂詩朗誦,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音樂與朗誦相結合,可產(chǎn)生相得益彰的效果,更快進入歌曲的意境中,同時也在不經(jīng)意間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介紹京劇時,結合美術作品中的京劇臉譜來欣賞,在視覺上就會加深學生的印象。有人說“音樂是流動的繪畫,而繪畫是凝固的音樂”,由此可見這兩種學科的結合是多么必要及完美。
五、寫“品味文章”,讓學生對音樂及其作品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音樂欣賞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由情感的欣賞上升到理性的欣賞。通過一段時間的音樂欣賞,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性認識,這時便可以布置學生寫音樂隨筆----音樂之“品味文章”,即欣賞者將音樂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及作品所賦予的情感體驗、精神收獲和自己的觀點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其中的一個側面或某一個點寫出自己的感悟,使學生的“品味文章”言之有物、短小精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經(jīng)過多次的磨練,學生的欣賞水平就會不斷提高。如一學生在“品味文章”中寫到:在這個物質(zhì)的世界上,人們難免懷有一份失落感。在紛繁的生活面前,人們的心也常常疲憊。于是尋找精神和心靈的撫慰便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而音樂恰恰就是具有這種力量。音樂的魅力在于抒發(fā)人的情感,并能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升華,能讓我們找回一些值得珍藏的東西。優(yōu)美的音樂能深切地打動人,它不是語言卻勝似語言。音樂能純潔人的心靈,升華人的靈魂。在舒緩低沉的音樂中,我們學會了成熟;在清新明快的樂曲中,我們懂得了進?。辉跓崃冶挤诺臉氛轮?,我們擁有了激情?!捌肺段恼隆痹趲熒?、學生間交流,既是學生心靈情感的對話,也是學生得到啟迪、感染、陶冶、凈化的良好機會。
綜上所述,如何上好高中的音樂欣賞課,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進行,當然,方法還有很多。面對當今世界諸多的挑戰(zhàn),我們要加倍努力,攜手共進,借助課程改革的大好時機,提升理念,拓展思路,尋求方法,為打開音樂教育教學的新局面而不斷努力,還學生一個陽光燦爛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