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曲目介紹(九年級)
摘自:《人教網(wǎng)》
(一)《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
作品簡介
“沒有人會比我更熱愛田野的了”
“森林、樹木和巖石呵!你反映著人的愿望?!?
──貝多芬
貝多芬經(jīng)常獨自漫步在維也納郊外,呼吸新鮮的空氣和欣賞大自然美妙的景色。在與大自然的親切融合中獲得靈感,有時躺在樹林中的草地上,有時站在小河旁的榆樹下,記錄他的構(gòu)思。貝多芬曾經(jīng)對他的朋友興德勒說過:“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是和我在一塊作曲的?!必惗喾易钤绲膫饔涀髡咝恋氯R爾說,當他和貝多芬在其住處附近一條溪旁的小路上散步時,貝多芬曾對他說:“我就是在這里寫下那個‘溪旁景色’樂章(即《田園》的第二樂章)的?!笨梢娬怯捎谪惗喾覍Υ笞匀缓袜l(xiāng)村生活的熱愛,才使他寫下了以“田園”為標題的交響樂作品。
這部交響樂創(chuàng)作于1807~1808年,首演于1808年底。
全曲包括五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標有小標題。但是貝多芬在原來的譜首上寫著:“感情的表現(xiàn)多于‘音畫’”,并且,在初演時的節(jié)目單上還有著“以田園生活的回憶為標題的交響曲(F大調(diào))”的大標題。
上述標題充分說明:貝多芬希望我們不要僅僅從標題出發(fā)去圖解音樂,而應從人們進入自然界中所產(chǎn)生的種種感受來理解這部音樂的內(nèi)涵。
欣賞提示
第三樂章歡快的農(nóng)民集會
快板、拍子、諧謔曲,三部曲式結(jié)構(gòu)。
這一樂章的音樂歡樂而有舞蹈性,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節(jié)日里熱烈歡騰的情緒。
第一部分,在F大調(diào)上先由弦樂弱奏出具有動力性的簡單曲調(diào)(見下例處),好象是從遠處趕來參加舞會的人們的急促腳步聲,曲調(diào)回旋下行,是個問句。緊接著木管奏起一個答句(見下例處),由d小調(diào)轉(zhuǎn)入同名D大調(diào),旋律是連貫起伏的:
這一主題在多次反復發(fā)展中,力度不斷加強,最后在強烈的全奏之后,由雙簧管在F大調(diào)上吹奏出這一部分另一個淳樸、優(yōu)美,富有生活氣息的如歌旋律,充滿著節(jié)日歌舞的情趣:
這時除了小提琴伴以輕快的節(jié)奏外,還有大管在句尾吹著簡單的音調(diào)。好象是一個老農(nóng)民,拿著一件古老的民間風笛,也到場上來助興。他只能吹出主、屬兩個音,但卻吹得那么認真、起勁……。
這一旋律經(jīng)過單簧管和圓號在不同調(diào)性上反復之后,樂曲更加熱烈歡快。接著進入樂曲中段,這是一首粗獷的二拍子的奧地利農(nóng)民舞曲,它表示穿著笨重木屐的農(nóng)民們的到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對這段音樂柏遼茲也曾有過繪聲繪色的寫照:“……音樂重又回到前面的三拍子的舞蹈中來;但是這一回比以前更加熱鬧和喧囂,一切似乎都處于狂亂之中:女人們的頭發(fā)都散開來披在肩上,村民們帶著一種半醉的狂喜的情緒用力鼓掌、喊叫、吵鬧、東奔西跑--一切都到達毫無節(jié)制的地步……但是突然從遠處傳來了一聲雷鳴,這場狂歡的集會被打斷了,所有的人們都倉惶走散……”。
作者簡介
貝多芬(Beethoven,Ludwigvan1770-1827)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的父親是波恩科隆選帝侯宮廷的歌手,他為了使孩子成為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從四歲起就迫使小貝多芬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十二歲當上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堂助理風琴師。貝多芬童年時期第一個真正的教師是聶耶菲,這位精通作曲技術、富有音樂知識素養(yǎng)的音樂家為貝多芬的藝術成就奠定了基礎。在老師的幫助和勸告下,貝多芬于1787年到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作曲,但因母親生病,返回故鄉(xiāng)。1792年得到海頓的幫助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并定居。在此期間他向許多音樂名家學習,藝術上進步飛快。1795年首次公演后,迅即獲得了卓越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聲望。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維也納。
貝多芬早年曾受“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影響,他向往“自由、平等、博愛”,憎恨封建壓迫,這些進步思想在他早年的作品中已有所反映。
貝多芬在維也納最初十年中的音樂作品中,已表現(xiàn)出充分的成熟,著名的有《c小調(diào)奏鳴曲》(“悲愴”)、《#c小調(diào)奏鳴曲》(“月光”)、《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和《A大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等。1803年至1814年是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上產(chǎn)量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在構(gòu)思的廣闊、思想的深刻、形式的雄偉等方面,都有更顯著的成就,如:《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歌劇《費德里奧》,序曲《愛格蒙特》及《f小調(diào)奏鳴曲》(“熱情”)等。
1815年后,由于梅特涅反動統(tǒng)治的猖獗,加上兄弟的死亡及完全失去聽覺的不幸,使貝多芬精神上遭受重大打擊,這時他很少寫作。但1819年起他又重新燃起創(chuàng)作的熱情,寫下了一系列有份量的大型作品,最杰出的如《第九交響曲》(“合唱”)和《莊嚴的彌撒》等。
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繼承和發(fā)展了德國音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以畢生的精力為世界文化藝術作出的卓越貢獻,對于十九世紀以后歐洲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摘自《中外名曲欣賞》,孫繼南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二)《哈利路亞》
作品簡介
《哈利路亞》是亨德爾創(chuàng)作的清唱劇《彌賽亞》中最著名的一首合唱曲。清唱劇最初是以宗教內(nèi)容為主的大型聲樂套曲體裁,它包括有序曲、宣敘調(diào)、詠嘆調(diào)、重唱、合唱和間奏曲,過去曾被譯為“神曲”或“神劇”,但后來也有很多以世俗內(nèi)容為題材的作品。
亨德爾創(chuàng)作的清唱劇,大多以圣經(jīng)故事為題材,但貫穿著對民族斗爭或民族英雄的歌頌。他的音樂以旋律的簡樸、流暢,氣勢的雄偉,音響的明亮,以及對人物、情節(jié)的生動描繪而著稱。他以歌劇創(chuàng)作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使詠嘆調(diào)的性格更多樣化、使宣敘調(diào)的音調(diào)更旋律化,并加強了序曲、間奏曲、器樂伴奏的標題性和造型性。尤其對合唱的運用:為了突出表現(xiàn)群眾的熱烈場面和激昂的情緒,不拘泥于復調(diào)音樂,而廣泛地運用主調(diào)音樂,使兩者有機地揉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合唱在清唱劇中的地位。他的這一切努力為清唱劇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彌賽亞》是“救世主”的意思,歌詞選自基督教圣經(jīng)中的詞句,全曲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預言和成就(共二十一曲)
第二部:受難和得救(共二十三曲)
第三部:復活和榮耀(共十三曲)
全部演唱需兩個多小時,它以基督降生、受難、死而復活為內(nèi)容梗概,是亨德爾在1741年處境最困難的時期,只用了兩個多月(有的資料稱只用了二十多天)創(chuàng)作完成的。首演時并不十分成功,直到1743年在倫敦演出時,才獲得極大的聲譽。英王親蒞劇場,當唱到《哈利路亞》時,因歌曲的激昂情緒感人肺腑,英王激動地突然起立,全場聽眾亦隨之站起,遂形成直到今天,在國外某些地方仍保留著聽眾起立聽賞《哈利路亞》的傳統(tǒng)。從第一次演出起,在亨德爾生前,每年都由他親自指揮演出一次,這些演出都是為孤兒院募捐的慈善活動。為了保證募捐演出的順利,在他生前曾禁止出版和隨便演唱《彌賽亞》。
《哈利路亞》是清唱劇《彌賽亞》中第二部的終曲,意為“贊美神”,是基督教中信徒們贊美上帝時的習慣歡呼語。它雖然是一首宗教歌曲,但因其氣勢磅礴,富于對崇高理念的贊美和歌頌,而激勵著人們的高尚情操,在國外的音樂會上經(jīng)常作為合唱節(jié)目出現(xiàn),受到聽眾的歡迎。
欣賞提示
《哈利路亞》運用了復調(diào)與和聲緊密結(jié)合的發(fā)展手法,以及亨德爾作品中所特有的以主、屬音為骨架的旋律結(jié)構(gòu)和大跳進行的音樂特色。全曲可分五段及短小的尾聲:
樂曲為D大調(diào)、拍子。開始有三小節(jié)的前奏,隨即進入由八小節(jié)組成的第一段。它以雄偉而富有氣勢的和聲手法寫成,唱出了一連串的贊美歡呼聲。后四小節(jié)(見下例處)將音調(diào)提高,使歡呼更加高漲:
這一段不但像全曲的引子,而且它的樂匯和動機的節(jié)奏,像主導動機一樣貫穿全曲,巧妙地被運用在后面的各賦格段中作為對題或插句形式而變化再現(xiàn)。
第二段為同一主題材料用不同手法寫成的兩部分:第一部分共十小節(jié),像賦格段的主題(見下例)和答題(見下例)的形式。它們構(gòu)成五度的模仿,但又全部用混聲齊唱,每句后面是主導動機的變化重復:
運用了賦格曲的結(jié)構(gòu)和主調(diào)音樂的和聲織體,兩種手法有機地糅合在一起,使樂曲的主題清晰響亮、雄壯有力。第二部分是十小節(jié),運用第一部分主題旋律進行發(fā)展而構(gòu)成的賦格段,主題和答題先后在女高音、男聲及兩個中聲部出現(xiàn),“哈利路亞”的主導動機錯綜地穿插其中,造成激昂的聲勢。
第三段也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共八小節(jié),由和聲手法構(gòu)成:
它的節(jié)奏和音調(diào)進行平穩(wěn),旋律前抑后揚,與詞意緊密結(jié)合,顯得異常莊嚴肅穆。第二部分是十小節(jié)的賦格段,主題先在男低音聲部出現(xiàn):
答題先后在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聲部出現(xiàn),它們的對題仍以主導動機的節(jié)奏變化構(gòu)成,但又與本段的歌詞相統(tǒng)一,音樂由低向高發(fā)展,形成步步高漲的聲勢,進入了第四段。
第四段共十八小節(jié),采用了在主旋律下方用伴唱的形式發(fā)展而成,伴唱部分用主導動機寫成的和聲織體構(gòu)成:
主旋律的發(fā)展采用向上三次移位模仿的形式,最后達到全曲的最高音,形成全曲的高潮。
第五段采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題,并保持其各自的復調(diào)或和聲的不同手法,相互交替發(fā)展而成,它們交織得天衣無縫,使音樂的高潮持續(xù)發(fā)展。最后緊接以主導動機構(gòu)成的五個“哈利路亞”的尾聲,使歌曲在贊美聲的熱烈氣氛中結(jié)束。
清唱劇
(Oratorio意)一譯“神劇”、“圣劇”。大型聲樂套曲體裁的一種。包括獨唱(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重唱、合唱及管弦樂等。十六世紀末起源于羅馬,初以《圣經(jīng)》故事為題材,化妝演出,其后亦有采用世俗題材者。十七世紀中葉始發(fā)展為不化妝的音樂會作品,其中合唱處于主要地位,如亨德爾的《彌賽亞》、海頓的《四季》?,F(xiàn)代作曲家常用這種體裁表現(xiàn)重大歷史或現(xiàn)實題材。
作者簡介
亨德爾(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國作曲家。出生于德國哈勒城。他自二十七歲起定居英國,對英國的音樂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樂家。亨德爾在西歐音樂史中與巴赫占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對后世音樂影響極大。
亨德爾自幼即顯示出音樂才能。父親是宮廷理發(fā)師兼外科醫(yī)生,希望兒子學法律而出人頭地,因此極力反對亨德爾學音樂。后來由于其管風琴演奏受到當時人們的贊嘆,才被允許兼學音樂。以后有人愿意送他去意大利留學,但又遭到父親的反對。父親去世后,為尊重長輩意愿,他仍未專門學習音樂。但終因他突出的音樂才能,先后被聘為莫利茲堡教堂的管風琴師和漢堡劇院第二小提琴手。十九歲時創(chuàng)作了他第一部重要作品《圣約翰受難樂》,次年演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劇《阿爾米拉》。于1706年赴意大利,廣泛接觸了意大利各歌劇流派的音樂并掌握了這種風格。這時期他創(chuàng)作的宗教音樂和歌劇,因具有濃郁的意大利風格,并達到與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劇相媲美的境地,使人贊賞不止。
1712年定居英國,取得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位,并領導歌劇院的工作,致力于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創(chuàng)作,但他的作品中已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德國音樂的影響。二十年代后隨著英國資產(chǎn)階級的強大和市民階層對意大利歌劇的反對,他的歌劇事業(yè)遭到多次打擊。從三十年代起亨德爾才全力轉(zhuǎn)向清唱劇的寫作,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猶大瑪卡貝》、《掃羅》等清唱劇。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當時英國民族主義愛國思想的內(nèi)容而受到歡迎。亨德爾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歌劇五十多部,清唱劇三十多部,還有許多大協(xié)奏曲和室內(nèi)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作品,是一位多產(chǎn)的音樂家。
亨德爾由于勤奮地創(chuàng)作和操勞,晚年患眼疾,1753年雙目失明,1759年4月14日逝世于倫敦,在臨去世的前幾天(4月6日)還參加了《彌賽亞》的演奏。
(摘自《中外名曲欣賞》孫繼南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三)《音樂瞬間》
“音樂瞬間”是由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創(chuàng)立的一種鋼琴音樂小品體裁。1828年出版的包含六首作品的《音樂瞬間》曲集是他這一體裁的代表作。這些鋼琴曲結(jié)構(gòu)都短小精悍,形象集中。第三首是這類作品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樂曲開始于f小調(diào),中間經(jīng)降A大調(diào),結(jié)束在F大調(diào)。樂曲結(jié)構(gòu)較為自由,各段落之間既對比并置,又互相銜接。另有2小節(jié)引子和16小節(jié)的尾聲。這首作品的音樂情緒活潑,旋律上的裝飾音、對答式的對稱樂句、跳躍與連貫相間的演奏法等手段的運用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作者簡介
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出生于維也納一個教師的家中,八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1年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受到薩里埃里的賞識。1812年隨薩里埃里學習作曲。十四歲作第一交響曲,十七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魔王》等譜曲。十八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兩部彌撒曲,五部歌劇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他以多產(chǎn)著稱。雖然終生清寒,賴別人救濟而生活,三十一歲就夭折,但給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偣矊懴率牟扛鑴 ⒕挪拷豁懬?、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diào)交響曲》、《死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等。
(四)北美音樂文化
概述
作為地理上的北美洲,指的是位于西半球北部,東接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的2422.8萬km2土地。人口約4.22億。
北美音樂文化區(qū)則主要是由加拿大、美國以及丹麥屬格陵蘭島等構(gòu)成。居住在這一地區(qū)的居民人種十分復雜,絕大部分是歐洲、非洲、亞洲等地的移民。
這一地區(qū)在音樂審美方面表現(xiàn)出多元共處的色彩繽紛的音樂美。也就是說,多種來源的居民各自保存著他們原住地的多種音樂,其中雖有混合和發(fā)展,但因相互之間在風格方面有著較明顯的差異,而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繽紛的色彩。其中,既有原住民的因紐特人、印第安人的音樂,也有來自于歐洲的英語系、法語系居民后裔的音樂,還有來自于非洲黑人后裔以及亞洲各地居民后裔的音樂。
因紐特人是北美洲的原住民之一。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是“人”的意思,也稱為愛斯基摩,意即“吃生肉的人”,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經(jīng)濟以海上狩獵為主,陸地狩獵為輔,兼事采集。因紐特人傳統(tǒng)音樂的主要體裁是,以在歌聲中發(fā)出喉音、模擬動物聲音的土俗信仰和動物信仰為中心的以鼓為伴奏樂器的歌唱。其音階是無半音五聲音階,音域較窄。旋律與語言的重音、聲調(diào)密切相關,有歌唱性和朗誦性的兩種類型。傳統(tǒng)樂器只有鼓,是一種框架的單面鼓。在因紐特人的生活中,常用歌聲作為對客人的奉贈,非常重視歌曲的作者。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屬蒙古人種美洲分支。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危地馬拉、厄瓜多爾和美國。在美國的印第安人主要居住在保留地上,保存著自己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其音樂的主要特征是,以和宗教禮儀、祭祀相結(jié)合的歌唱為中心,亦有歌舞、器樂;大部分旋律由五聲音階構(gòu)成,包括直線下行、弧線下行、右半拋物線等形式的進行;以齊唱為主;伴奏樂器有鼓、搖響器、笛。鼓,大多數(shù)是用一根鼓槌敲擊的單面鼓,也有一種在共鳴腔內(nèi)裝水的“水鼓”。搖響器,稱為“卡拉卡拉”,是在葫蘆里裝進豆子或小石子來搖動發(fā)響的。笛子是作為男性樂器而使用的。
北美音樂文化區(qū)的歐洲音樂文化主要來自于英語系和法語系,此外,還有來自于東歐、南歐等地的。無論是來自何地,都保存著原居住地傳承的音樂舞蹈傳統(tǒng)特征。其中,英語系的移民帶進了表現(xiàn)個人志向的民俗音樂,歌唱以無伴奏的獨唱為典型,在宗教活動中有集體歌唱;還有與各種舞蹈相結(jié)合的故事歌,以小提琴為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法語系移民及其后裔的歌唱也以無伴奏獨唱和一領眾和的呼應式合唱為主,旋律的裝飾性手法因歌唱者的不同而有多樣變化;音樂與舞蹈密切相關,主要樂器也是小提琴,由小提琴獨奏旋律,速度安定,大多數(shù)以2至3個樂節(jié)的反復來構(gòu)成,常用腳步強調(diào)二拍子的節(jié)奏。
北美的非洲黑人是在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作為歐洲人的奴隸而從西非移入的。這些黑人移民及其后裔以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為基本因素,加上適應于美洲社會新環(huán)境的獨創(chuàng),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和美學觀。在音樂審美方面,形成了如下特征,即:注重于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相互交流、作用,演奏是在一定框架內(nèi)的即興發(fā)揮,音樂、舞蹈和日常生活、民俗活動緊相關聯(lián),演奏者為了表現(xiàn)感情可以相當自由地處理節(jié)奏、音高、音色等。在音樂形態(tài)方面尤其強調(diào)節(jié)奏,重視鼓和其他打擊樂器的運用,采用切分和其他復雜的節(jié)奏型;在演奏中,常用一個短小的主題即興演奏。在體裁形式方面,主要有黑人靈歌、福音歌、布魯斯、爵士音樂等。
作品賞析
1.《波底.斯拉賓和弗拉德弗德》
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的布魯斯音樂、弗利斯.霍羅維和爵.霍爾曼舞蹈,是在19世紀初由美國的非洲黑人跳的舞,兩個人一組進行表演,由舞蹈和伴奏組成。
稱為弗拉德弗德或布克坦辛的這種舞蹈是用腳打地板作為節(jié)奏的,主要以下半身的動作來舞蹈。后半部分的霍爾曼是在木制的跳舞場地板上面滑腳來制造特殊效果的。舞蹈雖有許多即興因素,但仍可看到多種起源于非洲的標準動作,例如:用腳步來配合節(jié)奏就是西非黑人舞蹈的普遍特征。伴奏是從1940年左右發(fā)展起來的奴隸舞蹈派生出來的,原來用鼓演奏,由于奴隸主的禁止而改由舞蹈者腳的步法、手的拍子來掌握節(jié)奏。其結(jié)果是產(chǎn)生了復節(jié)奏。這種復節(jié)奏正是黑人非洲音樂的特色之一。
2.《歌唱伙伴》
在格陵蘭島上的因紐特人當中,自古以來有一種歌唱的交換會。冬天,如果從別的村子來了客人,村里的人可以和他結(jié)成“歌唱伙伴”。成為伙伴的倆人一起來到村里作為禮儀場所的屋子里,村里的人也集合到這里來聽他們宣布結(jié)成“歌唱伙伴”的歌唱。首先,二人各自創(chuàng)作新歌并且把歌教給妻子。接著,由訪問者的妻子來演唱訪問者創(chuàng)作的歌,丈夫一邊用手敲打著放在席子上的鼓,一邊舞蹈。歌聲結(jié)束后,訪問者把鼓交給對方,由對方的妻子唱歌,其丈夫也同樣地一邊打鼓一邊舞蹈。此后,這倆人就結(jié)成了義兄弟,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互相幫助。有時,男性歌唱者會在口中含物,眼眶上戴帶子,臉上用筆加線條,呈現(xiàn)出滑稽的模樣,增添觀眾的樂趣。這種“歌唱伙伴”在加拿大的因紐特人中也存在。
3.《儀式歌》
這首速度緩慢的美國印第安人的歌唱、舞蹈稱為“帕克薩姆”,是在歌、舞競賽會開始時表演的,體現(xiàn)了印第安人的歌唱舞蹈的典型的風格特征。首先,由領唱者以自高而低的下行旋律線來歌唱;緊接著,全體以相同旋律的齊唱來應和。再接下去,在中音區(qū)以同樣的下行旋律多次反復。由幾個人拿著鼓槌敲擊單面鼓伴奏,以相同的二拍子節(jié)奏伴襯。
4.《列.布朗底》
歐洲手風琴于19世紀初傳到加拿大的魁北克。20世紀初,手風琴作為價格低廉的工業(yè)品而傳入魁北克各地,演奏者得以大量增加。20世紀70年代以后,全音階按鈕式手風琴在傳統(tǒng)音樂的演奏家中大受歡迎。手風琴曲《列.布朗底》是與它所伴奏的舞蹈一起從英國的各島傳到魁北克來的,保持著傳統(tǒng)的形式。右手演奏極為華麗的裝飾性旋律,左手在用和聲鍵鈕敲擊節(jié)奏的同時,演奏著固定低音。與歐洲音樂體系的音樂風格相同。
(摘自《音樂鑒賞》,王耀華、伍湘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弗拉門戈舞曲》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吉普賽人,又稱為弗拉門戈人,他們的音樂和舞蹈也稱為弗拉門戈。弗拉門戈起源于吉普賽、安達盧西亞、阿拉伯的民間歌曲,常常用吉他伴奏,表演即興的動作。這種音樂和舞蹈分為3類:(1)深沉或嚴肅曲,情緒憂郁,多為描寫死亡、痛苦、絕望和類似宗教色彩的;(2)介乎中間,雖不很深沉,但同樣動人,帶有東方色彩;(3)輕松的。描寫愛情、鄉(xiāng)村生活或狂歡等。弗拉門戈舞姿男女有別。男子的腳下動作非常復雜,能用腳的各個部位--腳掌、腳跟、腳尖按不同的節(jié)奏組合擊地踏響。這是一種功力深厚的獨特技巧,稱為“札柏蒂阿多”。而女子的舞蹈則主要在手、腕、手臂和軀干的優(yōu)美動作的表現(xiàn)。(參見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3頁的配圖)。
(六)《英雄贊歌》
《英雄贊歌》是故事片《英雄兒女》的插曲,作于1958年。在這部影片中描寫了一位志愿軍班長,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斗中,為保衛(wèi)陣地,孤身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最后拉響爆破筒和敵人同歸于盡、壯烈犧牲的故事。以這位英雄的事跡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這首插曲,鼓舞著戰(zhàn)士們前赴后繼、狠狠地打擊敵人。歌曲采用了領唱與合唱的演唱形式,是一首弘揚愛國主義的優(yōu)秀歌曲。
歌曲為二段體結(jié)構(gòu),兩段的節(jié)奏對比鮮明。旋律走向的多次大跳使其情緒更加激昂明朗,副歌主題莊嚴寬闊。
《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制片廠40年前攝制的著名影片。劇情: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某團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zhàn)斗中勇敢作戰(zhàn)。剛從醫(yī)院回部隊的戰(zhàn)士王成要求參戰(zhàn),并拿出父親鼓勵他殺敵立功的來信給張團長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戰(zhàn)友王復標的兒子。在戰(zhàn)斗中,王成英勇奮戰(zhàn),壯烈犧牲。在全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中,王文清認出該軍文工團員、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原來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妻子被敵人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復標收養(yǎng)了他的女兒王芳,此后雙方失去了聯(lián)系。王文清沒有立即與王芳相認,而是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chuàng)作任務,并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哥哥學習。后來,當王芳在陣地上為炊事員演出時,敵機突然來襲,她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被送回祖國醫(yī)治。一個月后,王復標參加慰問團赴朝慰問,王芳也傷愈歸隊,三人在前線團圓。王復標將實情告訴王芳,兩位父親都勉勵王芳向哥哥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
《英雄兒女》創(chuàng)作人員:
編?。好椤⑽湔椎虜z制:1964年導演:武兆堤攝影:舒笑言作曲:劉熾美術:徐渭、王崇類型:故事片(黑白)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作者簡介
劉熾(1921-1998)作曲家。陜西西安人。幼年隨民間藝人學習鼓樂。1939年入延安魯藝師從冼星海學作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后任煤礦文工團副團長。作品包括歌劇音樂、大合唱、電影音樂及其他中、小型音樂作品。代表作有歌劇《阿詩瑪》;大合唱《祖國頌》;歌曲《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英雄贊歌》(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電影《祖國的花朵》插曲);舞蹈音樂《荷花舞》等。
公木(1910-1998)本名張松如,著名詩人、詞作家、學者、教育家。河北束鹿人。在北平、山東、河北等地參加左聯(lián)、社聯(lián)、教聯(lián)等活動??箲?zhàn)初期到晉西北,曾任《動員》編輯及地區(qū)干訓班指導員。1938年在抗大政治部任時事政策干事,并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1941年任軍直政治部文藝室主任,主編《部隊文藝》,1945年到1954年在東北從事宣傳、教育和文藝工作。1954年后歷任中國作協(xié)文學講習所所長,作協(xié)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吉林省圖書館館員;1962年任吉林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副校長等職。主要作品有詩集:《鳥槍的故事》、《哈嘍胡子》、《中華人民共和國頌歌》、《黃花集》、《崩潰》、《公木詩選》、《公木舊體詩抄》、《我愛》等,專著《老子校讀》、《老子識解》、《中國詩歌史論》、《先秦寓言概論》、《詩論》等。1939年創(chuàng)作《八路軍進行曲》(后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詞,1958年創(chuàng)作《英雄贊歌》歌詞。
(七)《卡門序曲》
作品簡介
卡門(四幕歌?。┍炔徘饔?872年。梅爾哈克和阿勒維根據(jù)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1875年初次演出于巴黎。劇情:煙廠女工卡門是一個漂亮而性格堅強的吉普賽姑娘。她愛上了軍曹霍塞,運用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霍塞陷入情網(wǎng)?;羧坏虼松釛壛嗽瓉淼那槿?-溫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而且因放走了與人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后來甚至與上司祖尼加少校拔刀相見,不得不離開軍隊,加入卡門所在的走私販行列。但此時卡門卻早已與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奧海誓山盟了。于是導致霍塞與埃斯卡米里奧之間的決斗。決斗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斗牛士,更使霍塞難以忍受。隨即盛大而熱烈的斗牛場面開始了,正當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的勝利而歡呼時,霍塞找到了她。倔強的卡門斷然拒絕了他的愛情,最后終于死在霍塞的劍下。
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勝;群眾歡度節(jié)日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歌劇著力刻劃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復雜的性格。劇中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為“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匈牙利或吉卜賽音階特征(包含兩個增二度)的動機貫穿于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歌劇的悲劇結(jié)局。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巴涅拉《愛情就像一只不馴服的鳥》,是表現(xiàn)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通過連續(xù)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復,調(diào)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調(diào)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qū)的八度內(nèi)徘徊等特征,表現(xiàn)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帶有詠嘆調(diào)性質(zhì),以鮮明活潑的節(jié)奏、熱情而又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答謝歡迎和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它采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節(jié)歌的結(jié)合,雄壯的音調(diào),有力的節(jié)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第三幕占卜一場,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劃。歌曲采用回旋曲的形式,對比的幾個插部,調(diào)式、調(diào)性和節(jié)拍都與主部形成對比,而由卡門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這些無情的紙牌,總告訴你死!”這深沉而哀傷的內(nèi)心獨白,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第四幕終場的二重唱,卡門音調(diào)冰冷和堅定的語氣,與霍塞先是熱烈,轉(zhuǎn)而祈求,最后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這部歌劇是近百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
欣賞提示
序曲
《卡門序曲》是歌劇開始時的一首明朗而輝煌的管弦樂曲,它仿佛概括了歌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基本屬于回旋曲式。樂曲主部是一首節(jié)日進行曲,它來自歌劇最后一幕的合唱旋律,氣氛熱烈歡快,由木管和小提琴主奏,音樂把人們帶到西班牙斗牛場的喧鬧狂熱的氣氛中。A大調(diào)、拍子:
節(jié)日進行曲第二次出現(xiàn)后,由弦樂主奏著名的《斗牛士之歌》(第二插部),曲調(diào)雄壯、威武,與主部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F大調(diào)、拍子:
節(jié)日進行曲第三次出現(xiàn)時是局部的重復,并變化為有明顯的終止感。
(選摘自《中外名曲欣賞》孫繼南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
《哈巴涅拉》
哈巴涅拉(Habanera)是一種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系起源于非洲黑人的民間舞,中速、2/4拍,第一拍帶有附點,弱起的節(jié)拍和切分音、附點音符的大量應用給人以一種搖曳的感覺,它的曲調(diào)徐緩,并略帶纏綿之情。比才歌劇《卡門》第一幕女主角所唱《愛情像自由的小鳥》是一首用哈巴涅拉寫成的歌曲。
卡門所唱的哈巴涅拉《愛情像自由的小鳥》,是表現(xiàn)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唱詞是卡門愛情觀念的自我表白。作為一個倔強的吉普賽人,卡門寧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愿讓她的愛情自由受到約束。它通過連續(xù)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復,調(diào)性游移于大小調(diào)間(d小調(diào)轉(zhuǎn)F大調(diào)),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qū)的八度內(nèi)徘徊等特征,表現(xiàn)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
《斗牛士之歌》
第二幕中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為答謝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它采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節(jié)歌的結(jié)合,雄壯的音調(diào),有力的節(jié)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成功塑造了這位百戰(zhàn)百勝的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作者簡介
比才(Bizet,Georges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一個唱歌教師的家庭里。四歲開始跟母親學習鋼琴,九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入學六個月后,獲視唱練耳一等獎,以后他的鋼琴演奏又多次獲獎。師從齊爾曼、古諾和阿列威學習作曲理論。1857年,十九歲的比才以鋼琴家兼作曲家的身份,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并獲得羅馬獎金去意大利進修三年。1861年回巴黎,在那里繼續(xù)從事作曲,創(chuàng)作大型作品,主要是歌劇。1869年結(jié)婚后不久參加國民自衛(wèi)軍。后來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村從事寫作,1875年6月3日逝世。
比才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63年創(chuàng)作的歌劇《采珍珠者》及1872年為都德的劇本《阿萊城姑娘》配寫的音樂(后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但登峰造極的作品是1874年創(chuàng)作、1875年3月上演的歌劇《卡門》。這部歌劇無論在現(xiàn)實主義的深度上,在戲劇表情的力量上,還是在真正的民主精神上,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八)《為藝術,為愛情》
(歌劇《托斯卡》選曲)
作品簡介
托斯卡(三幕歌?。┢掌跄崆?,賈可薩根據(jù)莎爾多的劇本改編,1900年1月24日初演于意大利羅馬。劇情:在1800年,羅馬畫家馬里奧.卡伐拉多西因掩護政治犯安格洛蒂脫逃而被捕受刑。歌劇女演員托斯卡正熱戀著他。警察總監(jiān)斯卡皮亞以處死馬里奧來脅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允從,警察總監(jiān)則答應搞一次假處決使馬里奧獲得自由,托斯卡在拿到警察總監(jiān)簽發(fā)的離境通行證后,趁其不備,刺死了他。黎明時,馬里奧被帶往刑場,托斯卡告訴他這只是假處決。誰料這是警察總監(jiān)耍的花招,馬里奧真的被處決了。她刺死總監(jiān)之事也已暴露,終于跳墻自殺。
普契尼的歌劇在音樂上著重感情的渲染,富于戲劇性的效果。在斯卡皮亞兇險的形象里,在表現(xiàn)卡伐拉多西被拷打、槍殺,以及托斯卡被迫手刃斯卡皮亞的場面中,緊張、尖銳的情緒被浪卷濤涌般的音響所一再夸張。同時,由于作者始終強調(diào)聲樂的重要性,并且透徹地掌握人聲的特點,因而有不少精彩的、揭示人物性格面貌的詠嘆調(diào)兀立在全劇的各個場面中。托斯卡所唱的《你不是熱切渴望著我們的那座小屋嗎?》、《為藝術,為愛情》,卡伐拉多西所唱的《奇異的和諧》、《星光燦爛》,斯卡皮亞所唱的《神圣的托斯卡》、《我的仇人管我叫貪官污吏》,以及第一幕和第三幕中畫家和女歌唱家的許多二重唱等,都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稙樗囆g,為愛情》深入刻劃了托斯卡的內(nèi)心矛盾;《星光燦爛》既描繪了沉寂的夜色,又表現(xiàn)了暴政下無辜犧牲者的悲劇性命運。
作者簡介
普契尼(Giacomo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劇作家。生于意大利洛卡,畢業(yè)于米蘭音樂學院,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zhàn)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流派追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yōu)于浪漫主義作品。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先于現(xiàn)代派作家使用某些新的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發(fā)表的《曼儂.列斯科》。作品還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藝術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劇《圖蘭朵》中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九)《今夜無人入睡》
(歌劇《圖蘭朵》選曲)
作品簡介
《今夜無人入睡》選自歌劇《圖蘭朵》,是主人公卡拉夫的詠嘆調(diào)。
歌劇《圖蘭朵》的故事梗概:
北京的皇宮前聚集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原來是美麗而冷酷的圖蘭朵公主給她求婚的人出了三個難猜的謎。誰猜中了,便可招為駙馬,猜不中,就得處死。
有個老漢在柳姑娘攙扶下朝人群走來,他就是被廢黜的突厥王。旁邊有一個青年,那是他兒子卡拉夫。卡拉夫不顧父親和柳姑娘的勸告,決意去猜謎語,結(jié)果猜中了,公主轉(zhuǎn)而懇求這個無名青年給她自由,卡拉夫的回答是:公主如果在第二天黎明之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可以放棄贏來的權力,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公主隨即派人連夜?jié)M城打聽,全城人都不許睡覺,有人說,曾看見一個姑娘和那人在一起,于是柳姑娘被帶進皇宮,可是她死也不肯說。第二天,公主只好承認愛這個無名青年。但是,當卡拉夫告訴公主自己的姓名之后,公主又反悔了,并喊著:“是我猜出這個名字的。”卡拉夫以銳利的目光望著公主,公主顫抖了。最后,她不得不承認,這個青年叫“愛情”??ɡ蚪K于征服了一顆冷酷的心。
欣賞提示
《今夜無人入睡》是卡拉夫猜中謎語后,回到住處百感交集時的一首詠嘆調(diào)。歌曲為G大調(diào),四四拍,開始有一小節(jié)輕盈的前奏,接著是不長的宣敘調(diào),描寫卡拉夫夜深人靜望著天上閃爍的星光引起他的思念。隨后是詠嘆調(diào),它比較熱情,表現(xiàn)卡拉夫充滿信心,相信自己定會贏得公主的愛情。最后出現(xiàn)的高音,把全曲推向高潮。這個選段是男高音歌唱家最喜歡在音樂會上演唱的歌劇選段之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第經(jīng)常選它作為音樂會的壓軸節(jié)目。
表演藝術家簡介
帕瓦羅第(LucianoPavarotti,1935─)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于莫岱納附近的卡爾比。早年是小學教師。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亞國際比賽中獲獎。同年,在當?shù)厥辛⒏鑴≡喊缪荨端囆g家的生涯》中的魯?shù)罓柗?,從此開始歌唱生涯。1964年首次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登臺。翌年,應薩瑟蘭邀請去澳大利亞演出及錄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揚挑選為威爾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獨唱者。從此,聲名節(jié)節(jié)上升,成為活躍于當前國際歌劇舞臺上的最佳男高音之一。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兩個八度以上的整個音域里,所有聲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瑩的光輝。被一般男高音視為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暢、圓潤而富于穿透力,因而被譽為“高音c之王”。
阿巴多(ClaudioAbbado,1933~)1933年生于意大利米蘭。早年隨父親學習鋼琴,后來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58年在意大利獲指揮比賽首獎,成為當時世界矚目的青年指揮。
阿巴多最初是歌劇指揮,長期擔任斯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但后來指揮交響樂作品,1989年成為卡拉揚的繼任者接手柏林愛樂樂團。他大多數(shù)演出忠于原譜,指揮風格嚴謹,但也不乏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