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反思點評 > 初中音樂反思 >

不同“課標”下的課例比較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摘自:《藝雅音樂教育在線》

相同教學內容: 江蘇民歌《茉莉花》。

不同課程標準老音樂課程標準 (江蘇省初中音樂教材第二冊);

新藝術課程標準 (教育科學出版社藝術教材第七冊)。

老音樂課程標準下的課時教學目標: 通過歌曲《茉莉花》的教學,讓學生熟悉這首著名民歌,學習用連貫、優(yōu)美的歌聲表達人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參教學建議: 教學中可通過錄音、錄像或教師范唱,讓學生感受、了解這首作品后再學唱學譜時:①注意區(qū)分“前十六”、“后十六”及一拍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唱準切分音 (可作有關節(jié)奏的模仿、分辨、創(chuàng)編練習);②注意感受并唱清楚密集、級進、起伏的旋律;③結束句中1到2的九度大跳可采用1到1再到2的“搭橋”的方法幫助唱準;④唱詞時注意多處一字多音的地方,特別是結束句一宇九音的“芽”字,更要唱得準確而連貫;⑤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歌曲內容,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體會節(jié)奏、旋律在歌曲中表達情感所起的作用;用優(yōu)美連貫的聲音唱好這首歌;⑥這首歌很適合豎笛吹奏(用C調),如學生水平有限,可由教師范奏。

新藝術課程標準下的課時教學目標: 在學唱民歌中,初步感知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情感。

教參單元概述: 在民間藝術中,每一首民歌、每一段舞蹈都是一種文化象征,蘊涵著一種生命的力量。其中滲透著勇敢、抗爭的民族精神,散發(fā)著質樸、熱情、詼諧、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本單元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關注身邊的民族民間藝術,通過參與藝術活動,激發(fā)熱愛民族民間藝術的情感,增強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培養(yǎng)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情結。結合本地區(qū)、本民族的民俗進行教學,課題可以叫“唱民歌,講民風”。通過學習,會唱幾首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盡量使用方言演唱,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音樂教學目標下的教學方案:

一、發(fā)聲練習。

二、導入新課、范唱歌曲。

三、節(jié)奏練習:①“前十六”、“后十六”及一拍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②切分節(jié)奏。方法:節(jié)奏模仿、節(jié)奏分辨、節(jié)奏創(chuàng)編等。

四、大跳音程音準練習:用“搭橋”的方法幫助學生唱準高音 1到2的九度大跳。

五、學唱歌譜:引導學生感受并唱清楚密集、級進、起伏的旋律。

六、填唱歌詞: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特別是結束句中一字九音的“芽”字,要求唱得準確而連貫。

七、歌曲處理:引導學生分析歌曲內容,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體會節(jié)奏、旋律在歌曲中表達情感所起的作用;用優(yōu)美連貫的聲音唱好這首歌。

八、教學拓展:用豎笛吹奏歌曲。

新藝術教學目標下的教學方案:

一、探索與發(fā)現(xiàn):

1.組織學生討論:你所了解的“江蘇”。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等。

2.觀看“江蘇風光”錄像片。江蘇地處長江下游平原,這里千里沃土、遍地蠶桑、稻花飄香,河道縱橫、魚蝦滿倉,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這塊富庶的土地上孕育了燦爛的藝術文化。

3.引導學生分別從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方面探索、發(fā)現(xiàn)江蘇的民間藝術。美術:淮陰剪紙、宜興陶瓷、蘇州刺繡(由美術老師主持);音樂舞蹈:江南絲竹、民間歌舞;戲曲:昆曲、錫劇、揚劇。方法:介紹、欣賞、交流相結合。

二、感受與體驗:

1.觀看江蘇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好一朵茉莉花》片段。

欣賞蘇州民歌《大九連環(huán)》,學說蘇州話,感受蘇州民歌、吳儂軟語的特點,了解兩者間的相互關系;欣賞根據(jù)江南特有的民俗“踏雨游春”創(chuàng)作的舞蹈,讓學生跟著模仿,親身體驗一下,明白“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2.學唱《茉莉花》。簡要介紹《茉莉花》的出處及流傳范圍。引導學生用吳語方言朗讀歌詞,體驗本地方言的獨特韻味,直接跟琴演唱歌曲。從歌詞內容、旋律曲線、一宇多音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感受歌曲委婉流暢、柔和優(yōu)美、感情細膩的特點。將歌曲特點與本地的地理風光、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以及其他藝術(昆曲、陶瓷、蘇繡等)結合起來,擴大領域感受本地的文化特征,激發(fā)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之情。

3.設置四個活動小組:音樂舞蹈、剪紙、陶瓷、刺繡,讓學生自主選擇.參與藝術活動,深入感受和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音樂舞蹈組:唱歌、自編舞蹈、觀賞《茉莉花》的歌舞表演片。

剪紙、陶瓷、刺繡組:學生自己設計制作、觀賞相關專題資料片。

三、創(chuàng)新與表現(xiàn):

1.介紹周莊的風土人情,觀賞周莊的風光片。

2.學生用方言表演小品:外國友人游周莊。小品綜合了英語、化裝、戲劇表演、民歌《搭涼棚》,語言質樸、詼諧,表現(xiàn)了周莊人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

不同課例的教學比較:

一、教學內容方面:前者以學唱好一首歌曲為主要內容;后者綜合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二、教學實施途徑:前者通過發(fā)聲練習、節(jié)奏練習、音準練習,訓練技能技巧,加強識譜教學;后者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的融合,體現(xiàn)教學的多元性,注重感受與體驗。

三、教學方式方面:前者采用教師指導下全體學生共同練習的方式,是一種共性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機械模仿的地位;后者則是在師生共同營造的藝術環(huán)境與情感氛圍中學生的主動感受與體驗,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主選擇研究對象,主動探索、積極實踐,是一種個性化的藝術學習。

四、學生表現(xiàn)方面:前者整體歌聲整齊、準確,優(yōu)美動聽。部分歌唱能力強的學生 (大多是女生)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他學生歌聲微弱,甚至不唱,神情游離于教學之外。整堂課氣氛沉悶;后者歌聲沒有前者優(yōu)美,但是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整課藝術活動中來,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大膽地層示自己,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從兩個不同課程標準的具體課例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新藝術課程教育是對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超越。新藝術課程將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綜合起來,注重藝術能力的生成環(huán)境,與學生生活、情感、文化密切結合,強調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整合,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個性與差別,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學習藝術的人,是一個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愉悅性的新課程。相信,隨著新藝術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新課標”也會不斷地完善,教材質量不斷提高,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手段越來越科學有效,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一定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