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導式”課堂教學在音樂課中的困惑
作者:張瑜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3-26 點擊:
新的學期、新的教材、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我校新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理念。通過學道展示、問題生成、互動探究、檢測反饋、思維導圖、知識建構等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改革。
新的音樂教材也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xiàn)了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在教學中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溝通與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和贊賞。音樂課是非考試科目,但也占有3個學分的綜合課。在以前有些音樂卷面考試得高分的同學居然不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教材歌曲,能唱出動聽歌兒的同學考試卻可能不及格,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學生大有人在。
在我校推行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中,音樂課也在悄然發(fā)生著一些變化。但是卻又有一些困惑纏繞著我們:
首先,“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學道展示”環(huán)節(jié)方面。由于學生所學課程較多,學習任務也較重,為了不再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把預習與學道展示統(tǒng)一放在課堂的前5分鐘,先讓學生把當節(jié)所學的內(nèi)容以及每節(jié)課的小知識點進行預習,把重點的內(nèi)容摘抄在音樂筆記本上,通過回答教師所提問題來達到檢查預習結(jié)果??墒沁@樣做有些枯燥,有時也試著用一些和當節(jié)欣賞內(nèi)容有關的歌曲來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在“互動探究”環(huán)節(jié)。“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突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壇式”教學環(huán)境的格局。“學導、學導”就是先有學生的“學”,后又老師的“導”,強調(diào)和突出“學生角色”的作用。每次在學生互動的時候總要浪費比實際多2倍的時間,由于學生音樂基本素質(zhì)較差,有些甚至連音符都不認識,在鑒賞一些作品的時候,只會用耳朵去聽,而不能結(jié)合音樂的一些基本要素來欣賞鑒別。在引導學生情感體驗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說“好聽”與“不好聽”,這樣的話,嚴重影響到教學進度。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會……”,“我要是不教他的話,他什么都不會??!”于是就有了絕大部分的家長去“替”孩子完成“孩子不會的事”。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同班的一個女孩不會梳頭、甚至基本的日常生活瑣事也不是很懂。她的媽媽在新生開學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XX在家什么也不會做啊,你要照顧著她點啊……”,當時感覺好像她像一個公主似的?;丶液髥枊寢?,媽媽說“父母懶了,孩子就勤快了;父母勤快了,孩子當然懶了……”。我們學校一位副校長在博客中發(fā)表的一篇日志《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在現(xiàn)在看來,“生本教育”好像也可以用在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教育之中,讓父母、老師們都變“懶”一些,把應該屬于孩子去創(chuàng)造的還給孩子。有些老師可能還會說“我教他他還不會呢,要不教那他就更不會了!”希望可以在學校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改革中,可以真正的變“教”為“學”!把舞臺還給學生。不要讓學生觀看教師的表演是否精彩?而要讓學生來當演員,教師充當“導演”,讓所有人來看看哪個導演“導”的成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更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地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趣味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應該就是音樂教學的最佳手段。
第三、在“檢查反饋與思維導圖”環(huán)節(jié)上。我認為音樂課不能和其他課程一樣,要真正從音樂課的自身特點和孩子的心理出發(fā),我認為應把“上音樂課”改為“享受音樂課”。讓學生們感覺到不是在上課而是在享受音樂。音樂教學應該比知識性學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親和性和趣味性。音樂教師和學生之間,更需要有一種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關系,更需要有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音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參與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調(diào)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美感和享受,讓學生在不同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
我覺得只要盡心去做一件事,無論學導式模式或其它教學模式,只要能對學生起作用就好,讓我們乘風破浪,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深化改革,為新課改的順利進行,為學校“學導式”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享受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吧!
新的音樂教材也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審美為核心,深刻體現(xiàn)了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觀。在教學中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師生雙方平等的相互交流,溝通與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和贊賞。音樂課是非考試科目,但也占有3個學分的綜合課。在以前有些音樂卷面考試得高分的同學居然不能完整地唱出一首教材歌曲,能唱出動聽歌兒的同學考試卻可能不及格,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的學生大有人在。
在我校推行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中,音樂課也在悄然發(fā)生著一些變化。但是卻又有一些困惑纏繞著我們:
首先,“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學道展示”環(huán)節(jié)方面。由于學生所學課程較多,學習任務也較重,為了不再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把預習與學道展示統(tǒng)一放在課堂的前5分鐘,先讓學生把當節(jié)所學的內(nèi)容以及每節(jié)課的小知識點進行預習,把重點的內(nèi)容摘抄在音樂筆記本上,通過回答教師所提問題來達到檢查預習結(jié)果??墒沁@樣做有些枯燥,有時也試著用一些和當節(jié)欣賞內(nèi)容有關的歌曲來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在“互動探究”環(huán)節(jié)。“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突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壇式”教學環(huán)境的格局。“學導、學導”就是先有學生的“學”,后又老師的“導”,強調(diào)和突出“學生角色”的作用。每次在學生互動的時候總要浪費比實際多2倍的時間,由于學生音樂基本素質(zhì)較差,有些甚至連音符都不認識,在鑒賞一些作品的時候,只會用耳朵去聽,而不能結(jié)合音樂的一些基本要素來欣賞鑒別。在引導學生情感體驗的時候,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說“好聽”與“不好聽”,這樣的話,嚴重影響到教學進度。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會……”,“我要是不教他的話,他什么都不會??!”于是就有了絕大部分的家長去“替”孩子完成“孩子不會的事”。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同班的一個女孩不會梳頭、甚至基本的日常生活瑣事也不是很懂。她的媽媽在新生開學后語重心長地對我說:“XX在家什么也不會做啊,你要照顧著她點啊……”,當時感覺好像她像一個公主似的?;丶液髥枊寢?,媽媽說“父母懶了,孩子就勤快了;父母勤快了,孩子當然懶了……”。我們學校一位副校長在博客中發(fā)表的一篇日志《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在現(xiàn)在看來,“生本教育”好像也可以用在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教育之中,讓父母、老師們都變“懶”一些,把應該屬于孩子去創(chuàng)造的還給孩子。有些老師可能還會說“我教他他還不會呢,要不教那他就更不會了!”希望可以在學校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改革中,可以真正的變“教”為“學”!把舞臺還給學生。不要讓學生觀看教師的表演是否精彩?而要讓學生來當演員,教師充當“導演”,讓所有人來看看哪個導演“導”的成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更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地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趣味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應該就是音樂教學的最佳手段。
第三、在“檢查反饋與思維導圖”環(huán)節(jié)上。我認為音樂課不能和其他課程一樣,要真正從音樂課的自身特點和孩子的心理出發(fā),我認為應把“上音樂課”改為“享受音樂課”。讓學生們感覺到不是在上課而是在享受音樂。音樂教學應該比知識性學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親和性和趣味性。音樂教師和學生之間,更需要有一種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關系,更需要有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音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參與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調(diào)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美感和享受,讓學生在不同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
我覺得只要盡心去做一件事,無論學導式模式或其它教學模式,只要能對學生起作用就好,讓我們乘風破浪,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深化改革,為新課改的順利進行,為學校“學導式”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享受自主學習帶來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