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各時期的化裝形式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男角多不化裝,男演女角,把腦后的辮子散開,梳發(fā)髻,搽胭脂和"燥粉"(干鉛粉)。有的草臺班女角化裝,兩頰用紅蛋殼、紅紙?zhí)驖癫肴t,不畫眉、不點紅,或用鑊灰(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后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xué)水粉化裝法,白粉底紅胭脂,用墨膏描眉眼。大面開臉、丑角畫白鼻梁,也有變臉的,如《活捉》中的張三郎。這種傳統(tǒng)水粉化裝法,一直襲用到40年代初期。以后,隨著"新越劇"的發(fā)展,在化裝上學(xué)話劇、電影,改用油彩進行化裝。1942年10月雪聲劇團上演《古廟冤魂》,韓義首次給袁雪芬用油彩化裝,1942年下半年,袁雪芬在大來劇場演出時,編導(dǎo)于吟請來了影星張翠英當(dāng)油彩化裝指導(dǎo),化裝上又廢除水粉上裝,全用油彩上裝;1944年,尹桂芳邀請于吟到龍門大戲院搞革新,在《夜深沉》時裝戲中,話劇名演員俞仲英、胡小峰替尹桂芳、竺水招及全體演員化裝也用油彩。以后,全香劇團的傅全香、錢妙花、姚寶紅在《孝女心》劇中,也改為油彩化裝。1947年,吳小樓在芳華劇團演出《光緒帝與珍妃》時,把電影化裝技巧中的鼻油灰貼在顴骨上,再把眼睛化凹下去,在造型上顯出李蓮英干瘦的奸相。這時,越劇各劇團相繼用油彩化裝,并學(xué)會了用冷霜或凡士林涂底,隔離皮膚和油彩,用有色的肉色作膚色,用黑色的眉筆畫眉毛,用普通的香粉來定裝,用小號油畫筆來涂唇膏,用棕色眉筆畫鼻梁。這樣,初步形成了現(xiàn)代化裝的基本程序。越劇化裝也曾受過舊上海風(fēng)氣的影響,眉毛化成交際花的眉樣,眼皮上化成藍色或棕色,嘴唇開始用口紅。其時,電影界和話劇界的化裝師不斷到越劇界來化裝,如電影廠的姚永福、陸羽候、許懇,話劇界的陳紹周、金峰等。陳紹周在《祥林嫂》一劇中,成功地化裝了從年青一直變成殘年丐婆的祥林嫂造型。解放后,中國第一部自制彩色電影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由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姚永福、陸羽候化裝造型的。1955年越劇《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首次到蘇聯(lián)、民主德國訪問演出,是由北京話劇界的常大年化裝造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