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湖南花鼓 >

花鼓戲的形成簡介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花鼓戲(臨湘花鼓戲)起源于臨湘境內龍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傳通城、崇陽。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特別是其中的“琴腔”運氣酣暢,韻味醇厚、格調新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陽人民的喜愛。

光緒中葉,岳陽花鼓戲“琴腔”藝人蔣傳玉、彭瑞生等率班來崇陽、通城演唱,主奏樂器為大筒胡琴。因唱腔是以“琴腔”故稱其為“提琴戲”。后來岳陽戲班解散,岳陽花鼓戲“琴腔”藝人蔣傳玉、彭瑞生落戶崇陽華陂定居,授徒傳藝,當地遂出現業(yè)余的戲班。通城人李兆時等在演唱中,逐漸吸收當地民歌風格,后來藝人又把岳陽花鼓戲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調,山歌民樂與長沙(益陽)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誕生了一個新的劇種――通城花鼓戲提琴戲)。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