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曾侯乙編磬“閑(間)音”的再認識
[提要]曾侯乙墓出土編磬銘辭“閑(間)音”,業(yè)界對之尚存歧義。立足于曾磬出土現狀,筆者進行了合乎實際的樂律學分析,得出了與現存各說及其論證方式不同的結論。
[關鍵詞]曾侯乙編磬,閑音,間音,樂律學,銘文
緣起
曾侯乙編磬和同墓所出的編鐘由于器上鑄刻有大量先秦時期的樂律銘文,所以,自其出土之日起,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在文字學家裘錫圭、李家浩所作的《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①]的幫助下,使針對鐘磬的各項研究得以進行。由于編鐘的銘文較多,對其研究的力度也較大,而對于編磬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至今還對某些關鍵的銘辭仍存留歧義,“閑(間)音”就是其中之一。
“閑(間)音”出現在一磬匣上的刻文:“閑(間)音十石又四才此”。很明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被用作“閑(間)音”的十四塊石磬裝在這個磬匣中。
對磬銘中“閑(間)音匣”及其內裝的十四塊磬所反映出來的“閑(間)音匣”等銘辭的理解,由于直接關系到對編磬當時編懸的情況正確認識(即編磬編列的“復原”),因此,引起了學界的討論。
現存各家之說
李成渝認為“間音”是“甫頁、曾變化音的總命名”[④]。他說“間”作為“中間、間隙”解,閑音匣內各石“幾乎包括各均的變化音――徵甫頁、徵曾、羽甫頁、羽曾、宮曾、商甫頁、商徵”,而這些音正是五個正聲中間的音;正聲與間音二者是相對的,一律在某一宮可能為正聲,而在另一宮內也可能為間音。至此,他結論:“間者”、隙也;間音者,五正聲間變化音之謂也,作者認為間音與周時的“六間[⑤]”之“間”意義相同,指律間的“呂”,由此認為“間”音謂為正聲間的甫頁、曾變化音是“再恰當不過了”。由上我們看出,他是堅持“間音”一說的。
應有勤、孫克仁認為“閑音”乃整套磬減去擇用磬后的“編外成員”,此“間音”與《國語?周語下》中的“間音”意義截然不同[⑥]。后又補充說:選擇懸掛互為增四度,音域為“徵-巽反”的兩列五聲音階后暫時閑置的變音磬,作者又強調“音域外音”既非正聲,也非變音,因而不存在“五正聲間變化音”的性質;音階外音對于五正聲以外的七個變化音來說,只不過是其中的兩個[⑦]。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堅持“閑音”一說的。
注重出土實際的分析
由上可見,對曾磬中 “閑(間)音” 這一銘辭業(yè)界尚存不同意見,很值得進一步探明真相。筆者在拜讀以上諸文時發(fā)現,他們太依賴于文獻的解釋,總想在文獻中找到支點,而很少注意對現存石磬的樂律現象進行分析??偹苤钜溢婍嚆懳呐c文獻中的記載本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太依賴于文獻,就像那兩個本不相同的兩個東西進行比較一樣,鉆入自設的死胡同。所以,筆者準備暫撇文獻,回到曾侯乙編磬本身來進行分析。
三個裝磬之匣,分別于磬蓋上銘刻:“間音十石又四才此”、“新鐘與少羽曾之反十石又四才此”、“姑洗十石又三才此”。后兩匣之名――“新鐘”、“姑洗”――很明顯是均名(是互為增四度關系的兩均),可能此兩均是常用之均,但之所以選擇這樣銘刻來裝匣,筆者以為,當是為各均的五正聲互不重疊而便于同架編懸的考慮。如下譜:
那么,“間音”是否為一律名呢?“姑洗”與“新鐘”在磬銘中作為律名多次出現,為律名無疑,但“間音”作為律名在磬銘中無一例出現,此“律名”一說很明顯缺乏現實的依據。
那么,到底是“間音”還是“閑音”,還是兼而有之呢?我們看看各匣的情況:
曾侯乙編磬裝匣情況一覽表
閑音匣 | 序號 | 一 二 三 四 五 七 九 十 十六 廿二 廿八 卅四 卅七 卅九 |
音高 | #g1 g1 #a1 b1 c2 d2 e2 f2 b2 f3 b3 f4 #g4 #a4 | |
新鐘匣 | 序號 | 八 十三 十五 廿 廿五 廿七 卅二 六 十一 十八 廿三 卅 卅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