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欣賞知識 >

漢族民歌的體裁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我過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地理、勞動方式、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各異,相應各地的民歌也不同,致使體裁劃分復雜化。多數(shù)學者認為體裁劃分的依據(jù)是產生該類民歌的社會生活條件、歌唱場合、民歌的社會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歌的基本音樂表現(xiàn)方法和音樂特征。一般將漢族民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基本體裁,體裁之下再分次類。


  民歌  勞動號子  (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山歌    (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 神歌])


  小調    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繡荷包調、剪靛 花調)


  地方性小調


  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采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一、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簡稱“號子”,北方常稱“吆號子”,南方常稱“喊號子”。


  號子是直接伴隨體力勞動,并和勞動節(jié)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產生于體力勞動過程中,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真實地反映勞動狀況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其音樂形象粗獷豪邁、堅實有力,是某些體力勞動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


  號子具有兩種功能。人在從事體力勞動時必須調整呼吸、積蓄力量,這是喊(唱)號子時人體必然的生理反應,也就是勞動時的人體需要;集體勞動中需要統(tǒng)一步調、統(tǒng)一節(jié)奏,號子應需產生。因此號子在勞動中具有發(fā)出號令、指揮勞動、調節(jié)精力、鼓舞勞動情緒的實用性功能。同時號子的音樂抒發(fā)了勞動者的感情,表現(xiàn)了人的喜怒哀樂,也給人以精神上愉悅的感受,這是號子的表現(xiàn)性功能。號子的實用性功能和表現(xiàn)性功能有機地聯(lián)系與一體,既矛盾有統(tǒng)一,成為勞動號子獨具的特征。


  號子在民歌中有重要地位,在人類生活中曾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它也是民歌音調最早的根源和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笨重的勞動日漸減少,號子的實用范圍也日益縮小,但作為一個藝術品種,其生命力將經久不衰。


 ?。ㄒ唬﹦趧犹栕拥姆N類


  種類繁多的勞動工種,產生不同種類的號子,一般分為: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和漁船號子。


 ?。薄徇\號子


  用人力運輸物件時唱的號子。根據(jù)不同的搬運方式,有裝卸、杠抬、挑擔、推車、拉車等號子,名目較多。


  《挑擔不怕扁擔彎》是江蘇北部的挑擔號子,是人們挑擔行進時唱的號子,音樂配合腳步行進的節(jié)奏,短促均勻,較為活潑。


  《板車號子》是四川用人力拉板車時唱的號子。拉板車時至少一人,有時為二至三人,居車杠中間拉車者稱為“中杠”,拉兩側者為“飛蛾兒”或“邊絆”。唱號子時,由“中杠”領唱,“飛蛾兒”應和(若一人拉車則只能獨唱)。板車號子在漫長的路途中一再反復,車停歌止,車走歌又起,因而形成便于反復的、終止感不強的回返式結構。


 ?。?、工程號子


  從事建房、筑路、筑壩、采石等基建工程勞動時唱的號子。包括打夯、打硪、伐木、運木、采石、撬石、抬石等號子。


  《打夯歌》是四川用于修壩筑路 緊泥土地基時唱的號子?!昂弧笔窃诖种氐氖驁A木上方架兩根平行的木棒或“井”字形木棒構成,由二人或四人操作。勞動強度較大,眾人協(xié)力抬起砸下,擲地有聲,因此號子的節(jié)奏強弱分明,鏗鏘有力。


  《打硪歌》是湖南號子?!绊摇笔菆A形的大石頭或鐵塊,周圍系上若干繩子,眾人圍城一圈,協(xié)力拉起砸下,以砸緊地基。協(xié)作性強,勞動強度大,號子采用一領眾和的歌唱形式,領唱者既指揮、組織勞動,又以風趣的唱詞鼓舞、調節(jié)勞動者的情緒。


  3、農事號子


  協(xié)作性和節(jié)奏性較強的農業(yè)勞動中唱的民歌就是農事號子,主要有車水號子、打糧(打麥、打稻、打連枷等)號子、 米號子、篩花生號子等。農事號子的勞動強度比工程號子等輕。在炎熱的氣候,長時間單調的勞動中,歌唱者常即興編詞,內容廣泛、逗趣詼諧者皆有,唱民間故事、愛情故事者亦有;一般具有節(jié)奏鮮明,曲調優(yōu)美悅耳的特點?!盾囁栕印肥钦憬庌r事號子。南方農村從事車水勞動時所唱的號子,常為二至三人同踩水車,音樂的節(jié)奏與腳步動作相配合,曲調與山歌相近。


  《打糧號子》是農村從事打稻、打麥等脫粒勞動時唱的號子。此種勞動強度不太大,勞動時充滿豐收的喜悅,勞動號子速度中等,節(jié)奏性強,曲調活潑多變,常吸收小調的因素。


  《 咚 》是湖北省潛江縣的打麥號子,一領眾和,內容為男女青年互相逗趣開玩笑, 反映了勞動者的愉快心情。全曲的襯詞、節(jié)奏、曲調均呈現(xiàn)活潑、風趣的情調,以Do 、Mi、Sol三音為骨干音的曲調具有典型的湖北地方色彩。


  《圓場號》是“翻叉號子”,是四川涪陵一帶在曬場上翻曬農作物時所唱的號子,一領眾和,節(jié)奏鮮明,音調高亢,與山歌較接近。


  4、作坊號子


  采用手工勞動方式從事生產的工場、作坊中,工人從事體力勞動時所唱的號子。如制作菜油的《榨油號子》、制作榨菜的《榨菜號子》、制作顏料的山西《打藍號子》、造紙的《竹麻號子》、制鹽的《鹽工號子》等等。


  《人工號子》(鹽場拉車號子)是四川自貢市的“鹽工號子”。人工制鹽包括鑿鹽井、汲鹽鹵和抬運燒鹽用的鍋爐、鐵鍋等笨重勞動,每道工序都有號子?!度斯ぬ栕印肥且匀肆Υ騽蛹雏}鹵的絞盤車時唱的。一領眾和形式,歌詞唱出了鹽工對老板、工頭的仇恨。


 ?。?、船漁號子


  在江河湖海中行船、捕魚時唱的號子。行船、捕魚是一種復雜的水上勞動,受水流影響,有下水(順流而行)、上水(逆流而行)、平水、急流、淺灘、險灘……不同水情;行船有離岸、靠岸、搖櫓(櫓由眾人推搖)、劃漿、撐蒿、拉纖、捉攬等不同勞動方式;捕魚除行船外,行至漁場,還有找魚群、拉網、裝艙等勞動。因此船漁號子的音樂豐富多變,有單首的號子,也有多首號子聯(lián)接的套曲。


 ?。ǎ保饵S河船夫曲》(陜北)


  滔滔黃河水深浪急,船夫們齊心協(xié)力搖漿,船破浪前進。號子以生動夸張的歌詞描述艄公扳船的情景,音樂則重復著一個具有寬長均勻節(jié)奏的波狀旋律,與洶涌的黃河波浪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船夫的豪邁氣概。


 ?。ǎ玻洞ń蛱栕印罚ㄋ拇ǎ?/P>


  長江流入四川,自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稱為川江。川江的自然條件復雜,有水勢較平 穩(wěn)、江面寬闊的水域;也有兩岸峭壁夾峙,河道狹窄彎曲的急流險灘,著名的三峽大險就在其間。木船行駛川江時,由號工(通常就是舵工)發(fā)出音樂化的號令,指揮船工劃槳, 船工則以統(tǒng)一的勞動呼聲和劃槳動作相應。一領眾和的號子隨水流的變化和勞動的緩急,時而舒展,時而緊張,曲調豐富多變。有離岸、靠岸時唱的《木約號子》、《拖杠號子》;有 水勢平緩時唱的《平水號子》;過險灘時唱的《上灘號子》、《拼命號于》、下灘時唱的《下灘號子》;木船逆水上行時,船工上岸背纖繩拉船時唱《快數(shù)板號子》、《抓抓號子》、拉纖 遭遇特殊地形難以行走時,將纖繩拴在岸邊大石上,船工們扶纜來回行走拉船唱的《捉纜號子》……每首號子的節(jié)奏、旋律以及領唱與和唱的配合方式都不同。


  此處僅介紹五首。


  《平水號子》 號子的速度緩慢。領唱部分節(jié)奏較自由,旋律悠揚,略帶川劇高腔的韻味。領唱者隨意地唱著:“清風吹來涼悠悠,連手推船下涪州。有錢人在家中坐,哪知道窮人的優(yōu)和愁。推船人本是苦中苦,風里雨里走碼頭。閑言幾句隨風散,前面有一個觀音 灘。觀音菩薩她莫得靈驗,不使勁來過不了灘。你我連手個個是英雄漢,攢個勁來搬上前。平水號子要換一換,捏緊橈子沖過灘?!泵砍暌痪湓~,船工們以X-X一的節(jié)奏相和,領 唱與和唱采取了句接式,節(jié)奏寬長。唱到“前面有一個觀音灘”時,勞動節(jié)奏加快,和唱的節(jié)奏縮為氣X-。最后兩句是號工提醒大家號子要變換了,勞動節(jié)奏也要加快。


  《見灘號子》 快板四二拍。遠遠望見險灘,號工向船工發(fā)出信號,號子的節(jié)奏變成 x.x xx|x x|;號子唱出“天色變,要起、風暴,大浪、要起,不怕風,不怕雨,努把力,加把勁,沖過去”。短促有力的歌聲指揮和鼓舞著船工為闖灘作準備,領唱與和唱構成密接式,氣氛漸趨緊張。


  《上灘號子》 快板四二拍,節(jié)奏更趨短促,領唱與和唱的配合由密接式發(fā)展為重疊式的二聲部,勞動的呼號聲占了上風。


  《拼命號子》 快板四二拍。這是過灘的緊要關頭,若不加速沖過灘去,船有后退或被擊毀的可能。此時號子的速度更快,節(jié)奏更緊湊,吶喊聲與勞動節(jié)奏聲渾然一體。這是一場與激流的緊張搏斗。


  《下灘號子》 慢板。經過一場緊張激烈的搏斗,船過了險灘順流而下,號子的音樂又回到四四拍的慢板。悠揚的旋律,寬長的節(jié)奏表達了船工放松的情緒,愉悅的心情。


 ?。ǘ﹦趧犹栕拥奶卣?/P>


  體力勞動要求人從精神到身體作出迅速、果斷的反應,這就決定了勞動號子的音樂具 有堅實有力、粗擴豪邁的音樂性格和自然樸實的表現(xiàn)方法。


  勞動號子的歌詞多數(shù)和勞動有關。在集體勞動中,常由領唱者即興編詞,以提醒注意 事項和勞動的質量要求或鼓舞情緒;有的直接反應了勞動者當時的心態(tài)。 勞動強度稍輕的號子中所唱歌詞有時與勞動無關,唱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生活片斷、說笑逗趣者皆有。緊張激烈的勞動號子中常無實詞,僅有表示勞動呼號聲的虛詞。


  勞動號子的節(jié)奏直接受勞動節(jié)奏的制約,具有節(jié)奏鮮明、富有律動性的特征。不同工 種的勞動負荷量、勞動狀態(tài)、勞動節(jié)奏各異,其號子的節(jié)奏也有不同類型。有的節(jié)奏頓挫分明、堅實有力,如《打夯號子》、《舂米號子》;有的節(jié)奏短促緊湊、明快輕捷。如《挑擔 號子》、《上灘號子》;有的節(jié)奏寬長舒展,如《平水號子》。


  號子的曲調也視工種而異。負荷重的號子,音樂較簡樸單純,固定少變,常重復使用 同一音樂材料,如《板車號子》、《打夯號子》、負荷較輕的號子,常吸收山歌、小調的因素,曲調性較強且有一定的變化,如《平水號子》等。


  號子的歌唱形式視勞動者的多少和勞動是否具有協(xié)作性,分為獨唱、對唱、齊唱、一領眾和等,而以一領眾和最多最富有特色,也最能體現(xiàn)集體勞動的特點。領唱者就是集體勞動的組織者與指揮著,由他唱正詞(又稱實詞,即有實際內涵的歌詞)發(fā)號令,所唱曲調和節(jié)奏都有一定變化;和唱由全體勞動者擔任.一般不唱實詞,僅唱與勞動節(jié)奏相應 的呼號聲,節(jié)奏規(guī)律化,曲調少變多重復。領唱與和唱的結合方式視勞動的緊張度而異;在書奏緊張的勞動中,領唱與和唱配合緊湊,采用句接式(領唱與和唱相聯(lián),構成一個樂句)或密接式(領唱與和唱相聯(lián),構成一系列短句或樂句,(例《打夯號子》和 《見灘號子》);在節(jié)奏舒緩的勞動中,常采用段接式(領唱與和唱相聯(lián).構成一個樂團)在最為緊張激烈的勞動中,領唱與和唱重疊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的多聲部合唱,如《川江船夫號于》中的《上灘號子》和《拼命號子》。


  勞動號子的曲式結構受勞動過程和時間的影響。在連續(xù)不斷的勞動中,號子作一再的 反復,在時停時起的斷續(xù)勞動中,號子隨之時停時起。因此號子曲式結構一般較短小,句式較規(guī)整,平敘性結構(一個樂句一再反復的結構)和對應性結構(一對上下句互相呼應的結構)較多,其他結構較少。在連續(xù)性勞動中常形成終止感和段落感不強,便于不斷反 復的回返式結構(《板車號子》)。


  二、山歌


  山歌是人們在野外勞動(上山砍柴、趕腳馱貨、放牧、農事耕耘等)或行走時,用來消愁解悶、抒發(fā)情懷、傳遞情意的唱的民歌。音樂性格真摯質樸、熱情奔放,即興性強。


  廣大農村是孕育和流傳山歌的廣闊天地,農民通過即興歌唱直抒胸臆,唱出心中的喜怒哀樂及舊時代的苦難、生活的艱辛、對愛情的追求……農村山川相隔、交通不便、方言土語復雜,因而山歌的地域性強,地方風格各異,有些地區(qū)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歌歌種:如陜北的《信天游》,內蒙的《爬山調》,青海、寧夏、甘肅一帶的《花兒》,四川的《神歌》等。


  (一)山歌的種類


  山歌遍布我國農村,分布面廣,數(shù)量品種繁多,各地山歌風格迥異。常用分類法:一是按歌唱場合分類;一是按歌唱方法分類(各省、各地區(qū)可能還有不同的分類法)。


  按歌唱場合分類,將山歌分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


 ?。?、放牧山歌


  放牧山歌是人們在野外放牧時唱的山歌,包括各種喚牛調、犁田時的吆喝調、牧童的放牛(羊)歌,以及牧童互相對答逗趣時唱的“對山歌”等。


  《放牛歌》是四川鹽亭的山歌。這首歌質樸、高亢,節(jié)奏自由,旋律較口語化,是由La、Do、Re、Mi四音構成的羽調式。全曲共四句,除第一句句尾由Do音下滑外,其余三句都停留在La音上,但每句句尾運用了不同襯腔:第二句用一連串喚牛聲“哦”,第三句用三小節(jié)帶裝飾的拖腔,第四句以下滑音收束,加上最后一聲“(口尾)”的吆喝,使全曲在質樸中富于變化。


  牧童們放牧時互相逗趣斗智時唱的山歌多采取對答猜謎形式,內容廣泛涉及自然、生產、生活、社會等。此類歌稱為“對山歌”;各地有不同的稱謂,如湖北稱“戰(zhàn)歌”、“測歌”,四川稱“盤歌”,浙江稱“拋歌”等?!皩ι礁琛钡木浞^短、音域較窄、節(jié)奏規(guī)整,僅在句尾或曲尾運用延長音。


  《我隨紅軍鬧革命》原是四川達縣地區(qū)的“放牛歌”,后填上革命內容,成為四川北部革命根據(jù)地的著名民歌,一領眾和,生動活潑。此曲調曾被用于魏風詞,羅宗賢、時樂蒙曲的《英雄戰(zhàn)勝了大渡河》。


  2、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是人們在農田中從事農事勞動時唱的山歌。我國南方以水田生產稻米(中南、西南丘陵地區(qū)除有水田外,還以旱田和土坡生產小麥、玉米等作物),從播種、插秧,經田間管理(耕耘、蒔秧、薅草……)直至收割,沒道工序都要“搶季節(jié)”、“搶天氣”,因此歷史上農村就以換工、幫工或雇工等形式,集中教多人力突擊完成任務。每天清晨下田、晚上收工,在長時間單調勞動中,人們就用山歌提神解悶,鼓舞勞動情緒。有的由勞動者自己歌唱,有的請“山歌班”或“歌師傅”在田頭歌唱,長江中游一帶(四川、湖北等)有的還伴以鑼鼓。各地的田秧山歌名稱不一,各具特色,江浙稱“田歌”,安徽稱“秧歌”,蘇北稱“秧號子”,四川、湖北、貴州等地稱“薅秧(草)歌”、“薅秧(草)鑼鼓”等。農田勞動屬個體勞動方式,協(xié)作性不強,節(jié)奏、速度無統(tǒng)一要求,勞動強度適中,因而田秧山歌雖有一定的實用性功能,但以抒發(fā)感情、自娛自樂為主,在音樂上吸收了號子好小調的因素。


  《黃山秧歌》是安徽巢湖地區(qū)的田秧山歌,又稱“秧號子”或“栽秧號子”。采取一領眾和的歌唱方式,一般由女聲(勞動者)領唱,一至三人接唱,然后眾人齊唱。該曲領唱甲在兩句正詞間插入大量襯詞、襯腔,形成由若干短句組成的句幅長大、節(jié)奏舒展的樂段;乙接唱自由悠長的襯腔后,齊唱緊接重復第二句唱詞的后三字,之后是長達12小節(jié)的襯腔。速度較慢,節(jié)奏舒展、悠揚動聽


  《一根絲線牽過河》是江蘇著名的秧田歌,節(jié)奏規(guī)整(abab)、曲調優(yōu)美,具有小調的旋律因素,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音樂的柔美特色。


  《高高山上一樹槐》是四川安縣的薅秧歌。舊時四川農村有在栽秧、薅秧季節(jié)作“秧苗醮”(一種祭祀儀式以祈求豐收)唱“秧苗戲”的習俗,既祈福又娛人。此曲歌詞中“早來三日有戲看,遲來了戲幺臺”正好反映此習俗,為一領眾和歌唱形式;歌曲的前部分是三句悠長的襯腔,領唱兩句、眾幫一句;后部分是四句正詞,領唱三句詞,眾幫一句襯腔,再領唱末句詞,眾幫一句長襯腔結束。音域寬、旋律起伏度大、跌宕迂回,節(jié)奏自由,高亢奔放。


 ?。场⒁话闵礁?/P>


  山歌中放牧山歌、田秧山歌是在特定場合歌唱并具有一定實用性功能的山歌。在野外,不拘任何場合均可歌唱的山歌,它以人們自我抒發(fā)情懷,表情達意為主要功能,它在山歌中占的數(shù)量最豐,品種最多,且最具有山歌的典型特征。


  一般山歌分布廣,品種多。


 ?。ǎ保┬盘煊?/P>


  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陜西北部和寧夏、甘肅的東部,高亢奔放、深沉質樸,反映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風貌;以歌唱愛情,歌唱生活的艱辛和離愁別緒者為多。歌詞多即興創(chuàng)作,多數(shù)是上下句結構(七字句較多),上句喜用比興,下句點主題,句尾押韻,如“牽牛牛開花羊跑青,二月里見罷到如今?!鼻{多為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上句呈開放型,常停留在調式的下屬音或屬音上;下句呈收攏型,終止于調式主音。信天游有兩種曲調類型,一種節(jié)奏較自由,旋律起伏較大,音域較寬,音調高亢開闊,具有較強的山歌性格,如《腳夫調》;另一種節(jié)奏較勻稱固定,旋律較平和抒婉,比較接近小調性格,如《槐樹開花》。


  《腳夫調》描繪的是在蒼涼的黃土高原,被逼離家趕腳的腳夫邊走邊思念妻兒,悲嘆著苦難命運的主題。歌曲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后樂句是前樂句的同頭變尾(aa‘),上句中結在下屬音,下句終止在主音,曲調為典型的陜北民歌音調。


  《藍花花》講述了藍花花不幸的婚姻遭遇和她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歌詞運用敘事和比興手法,曲調高低起落、委婉動人,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ab型)。


  《我的哥哥當了紅軍》是一首革命民歌,由兩首信天游以(aba)方式組合而成。a段節(jié)奏自由、高亢奔放、有較強的山歌特征;b段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較婉轉,接近小調性格,二者對比,使全曲形象富于變化。


 ?。ǎ玻┗▋?/P>


  花兒流行在中國西北隴中高原的寧夏、甘肅、青海三省,為回、漢、土家、撒拉、東鄉(xiāng)、保安、藏以及裕國等民族所喜愛的山歌,內容廣泛涉及人民生活和各個方面?;▋撼谵r事勞動和山野運貨等勞動場合歌唱外,各地還有“花兒會”的習俗,一般在農歷四、五、六月間(以六月初最盛),選擇風景秀麗、名山古剎坐落的地方,會期多則三四天,少則一兩天。屆時群眾云集,對歌聲此起彼伏,有的地區(qū)采取分組對歌(洮合流域),有的則采取單人互對或雙人互對(黃河湟水流域)?;▋撼ǘ鄻樱屑庖簦俾暎┖蜕n音(真聲)之別,也有真假聲并用者,皆具有高亢、奔放、粗獷、剛健的風格?;▋旱那{多稱為“令”,之前冠以地點、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詞格式多樣,襯詞豐富,曲體結構也較多樣,以呼應型的兩句體為多,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河州大令)是一首流傳面極廣的青海傳統(tǒng)花兒,歌詞文雅含蓄,令人回味無窮。其節(jié)奏自由,音調高亢、嘹亮、悠長,由于重復了第一句詞的后三個字,形成aa'b三個樂句的單樂段(a’是a的部分重復)。


  《一對鴿子虛空里飛》屬青海花兒中的“倉郎郎令”,因曲中的襯詞得名,以幾組雙聲疊韻的襯詞來描繪鴿子飛翔時翅膀拍動的聲音,既生動逼真,又增加了節(jié)奏的變化。歌曲擴充了第二樂句的句幅,為AB型的單樂段,最后重復尾句結束。


  《下四川》是甘肅隴中花兒,傳統(tǒng)民歌。腳戶哥趕著牲口,離鄉(xiāng)背井前往四川求生,帶走了一顆惆悵、思念的心。樂曲柔和暗淡的羽調式配合婉轉起伏的旋律和舒展的節(jié)奏,更為凄切動人;襯腔擴充了第一句的句幅,更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為abb‘型的單樂段(b’是b的加前襯腔的 重復句)。


 ?。ǎ常┥角?/P>


  山曲主要流傳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帶和陜西的府谷、神木,內容以反映舊社會晉西北農民背鄉(xiāng)離井到內蒙古謀生的“走西口”生活和愛情生活者較多。樂曲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結構,旋律起伏度較大,情感真摯粗獷。


  山西西北部河曲、保德一帶地貧歉收、災荒頻繁,農民迫于生計,走出山西與內蒙古交界處古長城的關口(即“西口”)逃荒、打工謀生,謂之“走西口”。丈夫出外磨難,妻兒在家受凄苦,生離死別,相互思念,這種特殊的生活現(xiàn)象,孕育了一批“山曲”和“走西口”。《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為其中之一,短短兩句高低起伏的旋律,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痛楚、凄切的深情。


  《割莜麥》(山西)是一首描寫農村青年勞動生活的歌,加上了形聲字“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