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知識 > 欣賞知識 >

蘇州彈詞流派唱腔的前世今生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蘇州彈詞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很多的流派唱腔,在曲藝界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把戲曲曲藝放在一起,或許只有京劇能夠相提并論。我想,這是彈詞藝術的光榮,更是廣大聽客的幸福。

  其中一些唱腔,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煙云成為過去,真正保留下來的只是二十五種,而且其中的個別流派也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收藏”。和其他曲種、劇種一樣,文革后,彈詞也沒有能夠真正產(chǎn)生過新的流派唱腔,原因不是流派已經(jīng)足夠了,而是我們的創(chuàng)新不夠(也有可能是我們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包容不夠)、演出不夠(很多演員成為名人后只是重大場合現(xiàn)身,缺乏歷練)、書目不夠(很多流派都是結合自身書目的書情內容產(chǎn)生的),或許還有其他原因。

  拜讀了很多朋友對彈詞流派唱腔的高見,深受啟發(fā),也萌生了對流派的匯集與簡單論述的想法。除了25種公認的流派外,還把一些歷史上曾經(jīng)被承認過、或者有很大特色的唱腔包括在內。由于對評彈所知甚少,只是拋磚引玉而已。敬請各位同好進行指正。

  清嘉慶、道光年間:

  1.陳調(陳遇乾,前四家之一)

  陳遇乾早年曾入昆曲名班,故其唱腔受昆曲影響較多,在書調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彈詞中較少的商調“2”(Re)調式唱腔。旋律結構嚴謹,咬字、運腔接近蘇灘,以真嗓演唱,音色寬厚,咬字遒勁,上句唱腔頓挫頻繁,下句末一字以大跳落腔為特點而自成一格。曲調較富抒情性,大多用以演唱書中的老年角色,或表現(xiàn)英雄窮途的悲涼情景,并被錫劇汲取。經(jīng)過前輩蔣如庭、朱介生等人的豐富,旋律更為優(yōu)美,有“蔣派陳調”之稱。

  解放后,不少著名演員在演唱陳調時,都對陳調進行了改革與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劉天韻、蔣月泉、嚴雪亭、楊振雄等。陳調代表性唱段有《林沖踏雪》(劉天韻)、《廳堂奪子》(蔣月泉)、《武松打虎》(楊振雄)等。

  2.毛調(毛菖佩,陳遇乾的學生,前四家之一)

  唱腔由東鄉(xiāng)調與彈詞書調糅合而成,人稱毛調,據(jù)說馬如飛的馬調曾受其影響。已失傳。

  3.俞調(俞秀山,前四家之一)

  唱腔受江南民間小曲及昆曲影響影響較大,真假嗓并用,為彈詞三大基本調之一,輕盈柔和,纏綿悱惻,大多用于年青女子唱段。許多流派唱腔,如小陽調、徐調、祁調、侯調等,都是從俞調派生出來的??梢哉f,俞調是彈詞婉約和抒情派唱腔的鼻祖。初學彈詞者,必學俞調,以了解運腔、用氣、吐字和發(fā)音等基本技巧。

  早期的俞調較樸素,并用長過門,節(jié)奏徐緩,現(xiàn)稱為“老俞調”,老藝人俞筱霞演唱的《梅竹》保留了老俞調的特色。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蔣如庭、朱介生等人對曲調作了較大的豐富與發(fā)展,并改進了伴奏過門,成為“新俞調”(曾有蔣朱調、蔣俞調、朱介生調之稱)。楊星槎以短腔急轉的“快俞調”彈唱《珍珠塔》,成為特例。黃兆熊將昆曲中生旦的唱腔與唱法融入俞調,雖無長腔花調,但字正腔圓,被稱為“標準俞調”。

  解放后,朱慧珍、楊振雄、周云瑞等結合書情內容,突出各自風格,對俞調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俞調的音樂性和表現(xiàn)力。其中,朱慧珍的俞調得朱介生傳授,字正腔圓,細膩工整,被稱為“俞調”正宗,代表作為《宮怨》、《思凡》等。楊振雄在彈唱《西廂》時根據(jù)書情與自身特點對俞調進行發(fā)展,并借鑒昆曲的演唱風格,形成了“楊俞調”,代表作有《宮怨》、《怨月》、《鬧柬》等。周云瑞譜唱的《岳云》吸收了京劇武小生的唱腔,變清白婉約為明朗激越,極大地加強了俞調的表現(xiàn)力。

  清咸豐、同治年間:

  4.馬調(馬如飛,后四家之一)

  馬調是馬如飛在書調基礎上,汲取東鄉(xiāng)調的旋律,運用本嗓疊句快唱,形成的節(jié)奏明快、樸實流暢的唱腔。馬調以吟誦為主,注重語言因素,旋律平直,由于多用迭句,聽起來如小橋流水,連綿不斷,雅俗共賞。

  后輩藝人根據(jù)各自風格,對馬調不斷加以豐富、發(fā)展,先后形成了魏調、沈調、薛調、琴調、王月香調、小飛調等眾多流派唱腔。作為實用意義上的馬調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系列唱腔通常被稱為“馬調系統(tǒng)”。

  5.自來調(王石泉,后四家之一)

  王石泉天賦佳嗓,音域寬廣,真假聲均佳,擅唱馬調、俞調,并在藝術實踐中將兩者融合,形成“俞調”中夾“馬調”的曲調,人稱“自來調”,亦稱“雨夾雪”,曾盛行于書壇。已失傳,或謂此即“小陽調”之前身。

  清末民初:

  6.魏調(魏鈺卿1879-1946)

  唱腔繼承了馬調字多腔少、一字一音、爽利簡潔的特點,并突破了其穩(wěn)健的節(jié)奏,更趨靈活自由。(前奏過門稍長,而間奏較短。)咬字清晰有力,注重呼吸,運氣自如,侃侃彈唱,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下呼拖腔自成一家,用許多連續(xù)頓音,既有氣勢、韻味,又富有激情,人稱“馬派魏調”。魏鈺卿傳子魏含英、孫女魏含玉,進一步發(fā)揮了長段、急口等特色,豐富了魏調的音樂性。代表性唱段有《二進花園》、《寫家信》、《痛責方卿》等。受其影響而形成之流派唱腔,有沈調、薛調、祥調、小飛調等。

  7.吳調(吳